崇祯十一年杨嗣昌提出的和清军议和最后为何以失败告终
明末崇祯十一年,发生了几件影响明朝历史的事件: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被围剿得仅剩18人逃入深山;张献忠被迫无奈接受朝廷招抚;清军犯境,攻破高阳,伟大的关宁防线的缔造者,民族英雄孙承宗被俘就义;著名将领卢象升力战清军,英勇就义。这些事情和人物,或多或少都影响了明朝的历史发展。就在这一年,大明王朝的挽救者杨嗣昌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与清军议和。
崇祯自缢
杨嗣昌,字文弱,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崇祯十年,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入阁,深受崇祯信赖。在杨嗣昌的统治下,李自成被围剿得仅剩18人,张献忠投降,起义军的势力基本上被消灭。也正是在崇祯十一年,杨嗣昌向崇祯提议,与清军议和。
杨嗣昌
崇祯末年,国内饥荒旱灾频发,农民起义的浪潮此起彼伏;而国外,清军不断进犯,频繁骚扰明朝边境重镇。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杨嗣昌给崇祯讲了一个故事:西汉初期,国内初定,刘邦与匈奴议和,几年之后,国内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刘邦开始大举进攻匈奴。杨嗣昌讲这样一个故事,实际上也是告诉崇祯,面对内忧外患,先与外部的清军和谈,稳住清军,集中力量去解决国内的农民起义,安定好国内之后,先剿灭外部的清军势力。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就当时明朝的处境来看。这也许是明朝最后的翻盘的机会,只可惜,这个策略提出来之后,没有一个人支持,全部都是反对的声音。尤其的最后的黄宗羲黄圣人的驳斥,最终这个计划不得不宣告失败,明朝也许错过了最后的机会。最终走向了覆灭。
杨嗣昌曾是大明的希望,崇祯却打出一手烂牌,杨嗣昌为何说是你没担当呢?
杨嗣昌是明朝末年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了。明朝内忧外患之时,他曾挺身而出,献?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可惜此计因多种原因以失败告终。而让杨嗣昌背负骂名的是,他把大量精力放在政治斗争中,害死了对大明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卢象升。
明朝将领
崇祯对杨嗣昌是非常信任的,面对大明已糜烂的局势,崇祯甚至不惜下旨夺情,让正在丁忧的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古代重视孝道,皇帝下旨夺情,会让皇帝背负骂名,可见崇祯当时是非常着急的。
针对大明当时的局势,杨嗣昌的意见主要分为:1.对外要稳住大清,与大清和谈;2.对内实施?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清剿各农民起义军。与大清和谈的目的是抽调关宁的兵力,清剿农民起义军。杨嗣昌的意见得到崇祯的认可,并且崇祯把这事交给杨嗣昌。
崇祯
杨嗣昌主张与大清和谈,其实这也符合大清的利益。皇太极虽在战场上占尽优势,但此前曾多次提出和谈,原因有二:1)大清仍然很弱小,人口少,而明朝却是个庞然大物,皇太极自认无法击败明朝,因此暂无入关的想法;2)大清刚刚建立,皇太极急需得到明朝的承认。3)与其通过战争手段来获取财物,还不如尝试通过外交手段获取;4)大清建立后,皇太极也需要稳定后方。
所以对于和谈,皇太极是非常欢迎的,但和谈的压力来自明朝。事实上,与大清和谈之前,杨嗣昌主导的剿匪已经有初步的进展,湖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受熊文灿招抚,李自成败亡商洛山。
皇太极
真正反对和谈的是明朝内部的主战派和大批朝中群臣,卢象升就曾因此痛斥杨嗣昌。杨嗣昌抵不住主战派和明朝大批文官的压力,和谈失败。这就意味着,明朝需要两线作战,崇祯只能抽调军力去防备皇太极。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再次入关,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入京师勤王,杨嗣昌的十面张网就这么破了。随着张献忠复叛、李自成东山再起,大明局势再次不明朗。为了躲避群臣的弹劾,杨嗣昌督师外出平寇,结果围剿张献忠不利,最后病死。
其实对于杨嗣昌来讲,与大清和谈是必须完成的。因为凭大明现有的兵力已经无法消灭日益壮大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只有和谈成功,明朝才能抽调部分边境兵力,积蓄力量,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当和谈失败时,杨嗣昌很明白,他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已经破产,所以和谈是关键。
孙传庭
和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主战派和群臣的反对。主战派以军事将领为主,他们会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回报大明。反对和谈的大臣是受到传统的思维所束缚,在他们看来,和谈等同于丧权辱国,会留下骂名。即便他们明知道和谈真的可能会挽救大明,但仍然会激烈反对。主战派和群臣的反对,给崇祯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崇祯皇帝明明很拼搏,为何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
1644年的4月25号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自缢。明思宗朱由检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7年年是披肝沥胆、兢兢业业,但是仍然无济于事。后人在哀叹其救国失败,以身殉国气节的同时,无不对其亡国的原因,颇有疑虑。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都是荒淫无度、愚昧不堪,至祖宗数百年基业而不顾。唯独崇祯是以勤政事国的。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悲之人必有无能之为,崇祯也不例外。他主要犯下了以下三个致命的错误,最终只好独吞亡国的苦果。
崇祯元年的时候,清皇太极就积极地联系辽东督师袁崇焕,声称愿意弃地称汗。可以说是非常积极的寻求和明庭合议。崇祯五年,皇太极再次遣人送信到大同府表示:兴兵是为了依附大明。(实际是为了解决内部以及朝鲜问题,以此缓冲时间而已)
对于清庭的频繁示好,崇祯听从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崇祯11年春秘密遣使打探清廷议和的虚实。当年的五月初三,崇祯在中极殿召集朝臣商议此事。杨嗣昌借天象之变,正是奏请议和,以便朝廷能够集中力量能够剿灭流匪。尽管明廷上下是多番商议,但是议和一事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有学者将议和失败归结于崇祯的自私图名,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崇祯不正面支持议和有沽名钓誉之意。但是倘若将此作为议和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免有些幼稚。
崇祯11年3月及5月张献忠、李自成相继投降叛逃,中原剿匪形势可以说是迅速得到了改观。朝堂上下也都出现了一些乐观的气氛。正是在这种被误判的形势之下,崇祯以及朝臣都认为流匪不足为惧。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军,所以议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对之下,崇祯也就默许搁置了。大明和清议和的大好时机呀,也就就此错过了。清军旋即入关报复、劫掠无数。崇祯一怒之下决定调集“九边精锐”出关寻求与清决战。不料13万大军一击即溃,是功败垂成之。此后中原叛乱再起。明庭是疲于两线作战,再无中兴之迹。
崇祯另外一个广为人诟病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多疑不专。所以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下放杨嗣昌崇祯一朝十七年,共有阁臣50多人。但是能够长期受到崇祯宠幸的,唯独杨嗣昌一个。那杨嗣昌,是少有才行,因为上书替父从死引起了崇祯刮目相看。而后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迫不及待的把正处于丁忧的杨嗣昌提拔为兵部尚书,甚至长叹“用卿晚矣”。崇祯12年杨嗣昌提倡与清议和失败。清军大举的入侵令明庭损失惨重。同时中原各地逐渐平息的流匪也是再次反叛。而此前剿匪的策略可都是出自杨嗣昌一人。在这种内外交困之际呢,朱由检也对杨嗣昌逐渐产生了不满。杨嗣昌察觉崇祯的态度变化之后主动请缨督师剿匪。此举一来嘛,可以避开朝堂的政治舆论;二来剿匪事成之后,那就能够平息众议呀。然而杨嗣昌谋划建策为长,行军统兵为短。剿匪多年,只有玛瑙山一役胜出。此后又与手下大将左良玉等不合,导致襄阳城破、福王被杀,杨嗣昌最终是含恨而死。
杨嗣昌精于谋划,能力出众。所提的剿匪、筹饷、议和之意,都是切中明末要害之举。更为关键的是崇祯对杨嗣昌是信赖有加,杨嗣昌与崇祯的性格呢又极为相似,意气相投。前后50阁老都称:能够成为崇祯心腹的,只有这杨嗣昌一人。
杨嗣昌于沙市死后,朝堂上下再无一人能得到崇祯这般信任,也就再无一人,能竭尽全力的为崇祯皇帝谋划效命。倘若杨嗣昌能够留在京师为崇祯出谋划策,而且不论能否平定流匪、清军,至少在崇祯17年初的存亡之际,杨嗣昌绝对会主动的来承担责任,力主南迁的。崇祯也就会同意前往南京,大明也不至于就此灭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