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清两朝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
到了明清两朝,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
如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法器,可以心想事成。同时还是一种工艺宝品,外形和灵芝相似,一般由玉或黄金材料制成,象征着顺心如意。在古代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称谓不同。
如意者,昔有贫士多玄善,阴德旁及鸟兽,而菽水不赡,忽遇一道士遗以一物,谓之“如意”,曰:“汝阴功感神,故以相与,勿轻用也。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随即如意,虽冬雷夏雪、起死延年皆可得之。今商之世,有十四年大旱,天运自然,孰敢有违?汝欲救之,当解其半耳。”商世果大旱,至七年,汤乃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祷于桑林,天忽大雨,及数千里。其人方私隐元元,为之一举耳。后人仿其制,号“如意”云。
还有一说,“如意”一词源于印度梵语中的“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等材料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之物。在器型上,它与民间的一种俗称“不求人”的挠痒用具相仿。最初,如意的头部呈现弯曲回头之状,被人们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后来,随着玉如意的出现,人们将玉坚润不渝的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使玉如意成为了具有中国吉祥文化特色的如意器物。
到了明清两朝,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它的头部所呈现出的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原来的直状改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且华丽。而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又以清朝时期居多,明朝虽有,但却并不常见。
而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近三千件如意珍宝中,几乎全都是清朝时期所雕琢而成的。虽然听起来数目庞大,但当年清朝宫廷所珍藏的如意制品却远不止这个数目。毫不夸张地说,在宫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处看到它们的身影。无论是皇宫的宝座旁,还是寝宫的案头桌几上,还是后宫嫔妃的手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如意已经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摆设,以及帝王后妃们手中所把玩的珍奇。
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宫廷画作中,也随处可见“如意”的身影。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与《乾隆雪景行乐图》中,就有它们的出现。《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绘画的是清廷后宫妃子生活的画卷。庭院内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只见一位秀美端庄的妃子,手持竹雕灵芝如意,观赏着满园盛开的美景。《乾隆雪景行乐图》则描绘的是乾隆一家人在花园观赏雪景时的情景。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正兴致盎然地观看皇子们玩耍,而他的手中就握有一柄精美的玉如意,寓意着全家幸福如意。
清廷中所珍藏的如意,虽然材质样式各异,种类也纷杂繁多,但是大部分的如意都是以灵芝、莲花、云头、葵瓣为造型。其中,又以灵芝造型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灵芝是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草,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了救活自己的丈夫许仙,不惜以身犯险去盗取仙草的故事。这仙草便是灵芝。因此,在中国人的心中,灵芝也就成了长寿祥瑞的仙草,而把如意做成灵芝的形状,则更好地体现了它所蕴含的各种美好寓意。
除了这些蕴含着美好寓意的造型外,许多如意的身上还雕刻有许多带有美好祝福的图案。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近三千件如意珍品中,数量最多的是雕刻有象征“福”、“禄”、“寿”、“喜”等图案的如意。那么,这些图案又被寄予了怎样的吉祥寓意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桃子、佛手、石榴都被视为祥瑞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多福、多寿、多子”。所以,它们常会被运用到如意的纹饰雕琢之中。譬如,有的如意在三块翠瓦之上,分别雕刻了桃纹、佛手纹与石榴纹,并且在中间书写了一个“寿”字。而如意的周身则嵌满了红嫩鲜透的蜜桃,祝福的寓意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吉祥的寓意,有的如意上还会出现柿子的饰纹,因为“柿”的谐音等同于“事”,代表着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景。
有的如意头部还雕琢了一对可爱的鹌鹑与黄澄澄的谷穗。因为“穗”与“岁”谐音,而“鹌”与“安”谐音,取其“岁岁平安如意”的美好祝愿。有的如意头部雕着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大大的寿字,因为“蝠”与“福”谐音,这柄如意被叫做五福捧寿如意。
有时,一柄如意不足以表达美好祝愿,于是,便出现了九件一套的如意。如有套红木嵌翠三镶如意,共九柄,为一整套。因为,数字“九”与长久的“久”谐音,取其寓意为:天长地久,久久长寿。
被寄予吉祥寓意的如意,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王公大臣与各地官员都要向朝廷进贡如意,以示国家的安康富强、万事如意。另外,作为吉祥物的如意,在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帝后生日等重要时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品之一。
譬如,在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的时候,王公大臣们集体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六十柄金如意,共用黄金42546克。其中,有件三镶铜镀金螺丝如意,头部、中间与趾部分别镶嵌了翠瓦。而在这些翠瓦上分别雕刻着象驮宝瓶、龙纹与松枝,象征着大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以及恭祝乾隆长寿吉祥。
在皇家内部,每逢生日也要互赠如意。如皇帝生日,家人要向他赠送如意;而皇太后生日,皇帝也要按照祖制进献如意。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光绪皇帝向她进献了一套九柄如意。而王公大臣不甘落后,也纷纷进献。其中,有位官员竟进献了一套八十一柄的如意,取其长久之意,以此恭祝慈禧太后长寿无疆。根据清宫内部的档案记载,在慈禧太后大寿期间,光各式各样的如意就收到了一千柄之多。
除了作为进献的礼物之外,如意还是帝王赏赐外国使者与下属的上等礼品。由宫廷制作的如意,除了一部分为宫廷内部需要外,还有一部分是分赏给臣子与外国使臣的,主要是用来笼络人心,以示皇帝的恩宠。当时,如果哪位大臣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如意,会被视为一件非常荣耀的大事。
(本篇完)
古代如意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
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
到了明、清时期,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扩展资料
故宫新年如意展开展:
故宫博物馆新年首展“吉祥如意”2月10日正式开幕。院方表示,这次从院藏2000多柄如意中精心挑选了160套,分为玉石如意、竹木如意、金属如意、九九如意和其他材质等五个单元,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如意丰富的材质、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众多题材。
在故宫发布的春节开放公告中,除夕(2月11日)全天闭馆,正月初一(2月12日)至正月初六(2月17日)正常开放,开馆时间为8:30,停止入院时间为15:40,闭馆时间为16:30,每天预约观众达3万人(上午1.5万人,下午1.5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意
古代的”如意”是做什么用的??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意又名握君、执友,它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笏或称手版,民间又称朝板,大臣朝见君主时,持笏于双手,可记事其上,以备遗忘;搔杖,又叫做“不求人”,以搔杖搔痒,可如人意,如意由此得名。
宋代以来,如意的作用起了变化,已由实用器向陈设器过渡,并和吉祥图案联系起来。到了明清两代,社会上盛行说吉利话的习俗,如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制作如意的材料有金银、瓷器、各色玉石器和竹木器等。
如意的穗带上常常系着一个玉件头,有时琢两个柿子,有时琢一只羊。汉字有许多同音字,将自然界的生物和日常语言中的同音吉祥字互相结合,就成了一种有趣的语言艺术。
如“柿”和“事”同音,两个柿,便是“事事”,附在如意上,就合成“事事如意”;“羊”通“祥”,如意上的羊,就是表示吉祥如意。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
现今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