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基础方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基础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配伍的宜忌是怎样的?
这个我们首先先要弄清楚中药配伍的概念
⒈配伍概念:2味或者2味以上的药物共同使用。目的:增强作用(比炮制更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全面适应病情需要,解毒
⒉配伍的关系(七情)
七情配伍内容
(1)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两种或以上药物在同一处方中互不影响,既不减轻也不增强相互的功能。)
(2)相须(需):两种性能相近的药同用,能增强其原有疗效。
(3)相使:两种性能有某些共性的药同用,其中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加强主药的功效。如茯苓加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4)相畏:两药同用,一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药降低或消除。如黄芪畏防风。(相畏的药要多余相杀的)
(5)相杀:两药同用,一药能降低或消除另一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古方十八反,十九畏,细辛不过钱之说。现代医学对于十八反有了新的认识,细辛在某些疾病中可用到15g左右,半夏可与附子,人参可与莱菔子均可配伍,中药的配伍是一门技能,必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因人而设方,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因何方,剂量大小决定于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的轻重,气候环境,遗传因素……等等,定向用药,配伍有小方,大方(即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经方合用加减),除了八纲,三焦辨证以外,还采用通剂,润剂,燥剂,湿剂……,引经药,助效药,相杀药物等等。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有些有毒作用的药物,单味应用也不安全,所以要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应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所谓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在使用两味以上的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与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2配伍关系
相须: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等。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应用,而以一味药为主,另一味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茯苓能提高黄芪的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等因此相使配伍的药物必须依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强弱、病情、治疗目的来确定主辅关系,达到配伍目的。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见,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之间相互对峙而言的。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症候有关,并非所有所治症候都相恶。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3.君臣佐使: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药的主要形式。在七情配伍的基础上,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君臣佐使”是药物在方剂中的组方原则。
十八反,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及、白蔹反乌头(附子、川乌、草乌);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人参、人参叶、人参花、西洋参、党参、南沙参、北沙参、丹参、元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反黎芦
中医学专业中的几门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哪门最难?
阴阳五行论金木水火土故事大王大忽悠神棍论反科学大骗子,保健品大骗子泛滥中医理论不良媒体推波助澜功不可没,五千年瑰宝不过就是骗子忽悠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罢了,必被淘汰
个个想如何考进中医执业医师这道关,中医有那么好当的吗,不要盘算中医哪儿门课难考,最难过的关是人体生命中真实生理学,而这真实生理学就是疾病诊断学,因为所有疾病都是直接应响到生命中的生理出现了障碍,能排除生命中障碍的才是真中医,想当真中医就必须先弄懂人体生命中真实的生理学。
这几门课程都是中医的基础课,个人感觉还是先把中药学学好,然后把方剂学背好。为啥这样那?
中药你只要先记住药的四气五味和功效就好,这样比较简单些,有中药歌诀背诵就更好记了,方剂学也是先把方歌背熟了记住了,先不求学明白等以后有机会会用到的。为啥把中基中诊方后面那,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比较多,需要很多时间去消化吸收,这样在学中基和中诊的同时回头去看中药和方剂融汇贯通在一起,能记得牢固些也有助理解。等你把这些都能融合在一起了在看中医内科学就不是很难了,这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已,一般没个5到10年左右很难入门,要是有人指点和师傅带就会省去很多弯路走。不知同行们认可不。
那门最难是针对学中医或是晋升考试?要是讲学中医入门,中基中药中内较难。因为没有按触过中医名词述语要求记憶理解,特别是要用中医名词述语把自已理解意思表达出来较难,写成书面语言更难。要是讲晋升考证,门门都有难点,要看出题者的知识面,水平,出题方式变換和灵活性。从整体上讲内科相对难度大。题出得好可以把中基,诊断,药物方剂,内经,伤寒,金匮,各家学说都垮入其内。跟师者一般觉得临床易考点,基础难考点。但临床是不是比院校者考得好,那也不一定。因为他们知识结构相对不夠糸统。当然文化水平高,自学能力强或师父就是一个临床和理论都不错的人就当别论了。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基础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基础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