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的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草药的药性如何确定?
下午好!
中草药的药性是根据人体吸收后释放热量的程度定为热性或温性,吸收热量的程度定为寒性或凉性,既不释放也不吸收热量的定为平性。至于药效,可以怎么说,像神农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这样评定的。
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搞笑的问题。这是“废医验药”派手里的大牌,可惜,他们的路注定比建造巴比伦塔更难。单个中药的药性的研究对于“废医验药”派其实是一个噩梦,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因素会干扰研究的结果,炮制方法不同,品质的产地不用,用量不同,都会发生一些神奇的变化。有些药物,单味使用,用量在某一界线之下和在某一接线之上,起作用是相反的。同时,大多数单味中药有多种用途,很不同的其他单味中药配伍会有不同作用,这个也会是“废医验药”派的噩梦。总之,怎么研究不重要,结果不会在中国人手里,而且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大幅度提高有效治疗成分的成本,对于病人来说也是噩梦。
古医既是郎中又是药师,没有一个郎中不懂采药,制药的,一个郎中首先要到山上去辨药,采药回家后要根据不同类别进行炮制,研粉,制膏,制丸或散剂,发现新药都要先品尝试用,了解其药性,记入书中,后人经过反复验证,才可记入药书,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我上山采药,看见路边一条受伤的野狗在吃树叶,我非常奇怪的问爷爷,狗为什么吃树叶?爷爷说,那是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药,随后爷爷用刀把手指切破,扯一把叶子放入口中咬碎敷贴于伤口,爷爷说;药不自尝,怎能治病?当即就止住了血,第二天伤口就愈合了,这就是古医们了解药性的方法,如今的中医都是纸上谈兵,翻来复去淡中医,喷中医,为什么许多民间中医虽然没有上大学,没有职称,甚至连行医资格证都没有,但他们的医术很高呢?因为他们遵循了师训,按照古医的路子走下来的,传承了中医的精髄,所以中药的性味不是检测出来的,也不是化验出来,更不喊出来的,它是无数的中医们品尝总结出来的。
中药的药性要表述清楚起码要成本书的篇幅才略可表达部分。
古人对性味归经的归类表述比较粗糙,很多源于观察而非测量,所以一般燥热和凉性中药的判断比较容易和准确,但对温平寒,特别是微温,平,微寒的论断就会出现偏差。
其实寒热的定义就不是现代科技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它们不是通过工具测量的结果。
中药里的寒热性指标应该是个逻辑推导的参数指标,它们和气血等概念一样,根本就不是科学定义的字面含义。
经常听到中药治病除根的说法,这里的“根”指的是什么?
说白了,西医治病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局部,中医看到的是一个模糊的整体!西医治病病变部位看得非常准确,清晰,但是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中医治病考虑的是全局,考虑的是你的整个身体,考虑的是你全身的气血经络!中医用药调理的是你整个身体的状况。所以有可能中医在你手上扎一个针,把你的牙痛治好了!有可能在你的脚上扎一个针,把你的胃病治好了!一剂中药吃下去,把你全身的湿毒都排出来了!
粗粗浏览一下,这个问题底下中医粉的回答都太优秀了。避重就轻 + 诱导式比喻玩得溜的一逼
人家问“凭什么中药敢说治病除根”,那你要支持中医中药,就麻烦好好说说中医理念是怎么工作的,什么是根,中医是怎么除根的,遇到质疑好好解答。
基本没看到。
有的就是把中医那套玄学再拿出来复读一遍;要不然就是中医粉的传统艺能“我有一个亲人/朋友/同事.....”
只看到高评论回答里诱导式比喻用的飞起:
厉害厉害,先有结论“中医就是牛逼”,然后根据这个结论去找一个类似的场景来比喻,偷换概念玩得贼溜。
比不了比不了。
论忽悠诡辩,中医粉那绝对是中国互联网圈上一等一的战力,赛高!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