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中医和中药的知识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中医和中药的知识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进一步认识中医中药?
中医药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形成了全球性的“中医热”。这一现况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与竞争力,也暴露了其内在的不足。为此,从中西医学起源与发展过程的异同点着手,弄清中西医对中医药学认识差异的产生原因,有利于在遵循存异求同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措施,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并弥补不足,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奠基,并借此推动中医药的全球化发展。然而,对于中西医学差异本身的过分关注已使人们忽略了其出发点——寻求共性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因此,对中西医学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二者对中医药学认知评价迥异的再次关注不是为了扩大分歧,导致相互遏制,而是为了探索共同,推进双赢。中西医结合发展以实践论证了此命题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将该命题用作为寻求中西医结合发展新突破的指导原则也具有启发性意义。中西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单纯结合已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需求,暴露了一定量的不足,而遵循该指导原则,从与二者之间均有交差点的边缘学科如系统生物学方面入手则可以拓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领域,弥补不足,更全面地发挥该学科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学以针灸为先遣获得了全球化发展,也获得了快速借用西医学领域先进科技大补后天以养先天的绝佳机遇。然而此现况中所暴露的一系列取长而未能补短的事实也引发了我们全新的思考,即应当在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施以外部推力,在需要借取外力时也当全面分析且以适用为要,切忌拔苗助长,盲目套用。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成为中医药全球化发展领域最醒目的趋势,也必将成为继针灸之后促使中医药更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中药目前无法取得等同于西药的药品地位,一直以保健品的身份被使用是其面临的最大无奈,然而这样的现状未必对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完全不利。亚健康的普遍存在为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药可以全方位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肯定的功效赢取更雄厚的资金投入与广泛先进的科研关注,再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主流医学领域迈进。
中医中药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主要以安慰剂的形式护佑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在科学昌明的当代,其他所有的国家纷纷摒弃传统医学,将所有的资源集中用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疗法新药层出不穷。反观我国,很多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缺乏医学的基本常识,无法正确看待中医中药,不仅把他当做了玄医玄药,还经常把这一问题提升到政治高度,这样不仅起不到积极服务患者的作用,还会严重消耗我们有限的医疗资源,阻碍现代医学医药的发展。对于中医中药,哲学的归哲学,玄学的归玄学,科学的归科学,废医验药将是必然结果。
回答提问。
这次新冠肺炎瘟疫让中医中药很露了一下脸,解决了很大问题,不但中国广泛采用,外国也承认其作用,也采用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中药是很宝贵的,以后将继续发扬光大,传遍全世界。
中药是国药 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神农尝百草,首先尝试中草药的药效,了解了各种草药的属性,并根据阴阳平衡的原理,进行配伍,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达到标本兼治,从而治病的效果。中药治本,就象大禹治水一样,不是堵水,截水,而是疏水,高的地方就平平,低的地方就填填,顺其自然,旱涝均衡,既消灭了洪涝灾害, 又找到了水流的畅通的方向,达到了治水的目地,变害为利。西药治表,西药,西医就象消防队员一样,那里有火就去那里灭火,这里灭掉了,那里又升腾起来了,来回灭火,但又不可能真正灭掉火。
中药和西药的治病原理不同,中药重调理,活血化瘀,通经脉。西药重消炎,降温。
你对中医药相关知识和文化了解多少?
中医药文化的根在民间,普通老百姓都能治病,虽然老百姓不知道怎么治好的,但是就是用一些很简单的方法和身边的草药就能很快恢复健康,这些都是一辈一辈的传下来的,不用知道原理,这么做,这么吃就能好,很朴实的思想,就像易经中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是专业的医生,不去研究它去,小病自己治,大病去找大夫。这种时代慢慢快成过去时了,老一辈人在慢慢离去,年轻人不在会。
我记得小时候,头疼一般都是风寒感冒,基本上都是妈妈拿着做针线的针放点血,然后挤一挤把不好的血放出来,很快头就不疼了,有的时候给拔拔罐,找个罐头瓶放点棉花,劲很大,拔完也很舒服,基本上就没事了。手破了,那留流血了抓起一把土,唔会就好了,都肚子疼了,让老一辈人呼啦呼啦肚子就好了,民间还有治疗蛇缠腰,羊毛疔等好多,这些我们不用去医院,去看病就能好,需要老百姓都能自己解决常见的感冒发烧,人人懂点医,小病自己治,不发生大病的基础,健康,无疾而终。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关于中医和中药的知识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中医和中药的知识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