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淮阴民女沈仲坠崖天随子
淮阴民女
淮阴百姓某人女儿去世,到了寒食节,想做佛事而没有钱。妻子把头发卖了,得到六百钱,出门去找僧人,恰巧遇到五个和尚,就说了要做佛事的想法。这些和尚都互相推诿。好一会儿,才有个和尚愿意留下来,但是说:“今天我没带经文,你能不能去借一部呢?”妇人走了好多家,才借到一部《金光明经》。
和尚刚要读经,某人妻子思念女儿泪如雨下。和尚非常同情的说:“没想到你这么悲痛,我去沐浴一下再读,这样才庄重,对的起你。”然后,和尚沐浴读经,完毕,得钱离开。
再次遇到同行的四人,于是准备用那六百钱喝点酒。在饭店坐好,还没举杯的时候,忽听窗外女子的声音,只有读经那个僧人能听到:“我就是你刚才超度的人,滞留在阴间很久了,蒙法师读经超度,阎王已经令我投生,文书都已写好,就差盖印了。大师如果喝酒破戒,就前功尽弃,实在可惜,能不能忍耐一下,明天再喝呢?”僧人感到害怕,告诉了大家,就不再喝酒,都悚然离开了。
【原文】淮阴小民丧其女,经寒食节,欲作佛事荐严而无以为资。母截发鬻之,得六百钱。出街,将寻僧,值五人过门,迎揖作礼告其故。皆转相推避。良久,一僧始留,曰:“今日不携经文行,能自往假借否?”妇人遍访诸邻,得《金光明经》一部以授僧。方展卷启白,妇人涕泪如雨。僧恻然曰:“不谓汝悲痛若此,吾当就市澡浴以来,为汝尽心。”既至,洁诚持诵,具疏回向毕,乃授钱归。遇向同行四人者于茶肆,扣其所得,邀与共买酒。已就坐,未及举杯,闻窗外女子呼声,独经僧起应之。泣曰:“我乃彼家亡女也,沦滞冥路久,适蒙师课经精专之功,遂得超脱。阎王已勑令受生,文符悉具,但未用印耳。师若饮酒破斋,则前功尽废,实为可惜。能忍俟明日乎?”僧大感惧,以语众,皆悚然而退。亦绍兴末年事也。
沈仲坠崖
我叔叔家养了几百头羊,放在山上,被狼吃了很多。他曾让表侄子沈仲顺着踪迹去找羊。到了晚上,沈仲独自在山中行走,忽然遇到家里的佣工刘行。刘行很不庄重的喊沈仲名字,沈有些不高兴,但是好算有了伴儿,就赶紧答应。刘说:“这里的路不好走,你跟我来。”沈仲跟着刘走了几十步,却掉到一矮崖下,胳膊摔断了,痛的大叫。有个屠户住在山下,听出了沈仲的声音,把他救回了家。他左臂伤的很厉害,说了遇到刘的事情,而刘行并没出门,才知道是被鬼戏弄了。
【原文】予叔父家养羊数百头,放诸山上,多为狼所食。尝遣表侄沈仲迹寻之,值夜,未毕事,方独行,忽逢家所使刘行者在前,戏呼其姓名。仲虽怒,而暗中喜得侣,即相应答。刘曰:“此路甚险恶,宜随我来。”乃踵以前。才数十步,遂坠落崖中,臂几折,忍痛大叫。屠牛者居山下,识其声,急张灯携梯,掖之以上,扶还家。左臂穿穴透骨,犹能道所见,而刘行盖未尝出,始知鬼也。
天随子
乾道六年,木蕴之等待洪府通判的职位,暂时居住在乡里。失火烧了房子,所有家当付之一炬,于是作忍贫诗一首:
忍贫如忍灸,痛定疾良已。
馀子爱一饱,美疹不知死。
步兵哭穷途,文公谢五鬼。
百世贤哲心,可复置忧喜。
通经作饥面,伟哉天随子。
九原信可作,我合耕甫里。
第二年,他梦见一个穿戴整齐肃穆的老翁,对他说:“你认识我吗?我就是天随子。你好读诗文,又在墙上写过我的《杞菊赋》。你作的《忍贫诗》也非常入我的心意,所以来和你见面。我曾经有田四顷,能够自给自足,而当被水浸没的时候就没有收获,也只好忍着饥饿诵经。你遭了火灾,我受了水灾。但是我的田还在,就是聚集了苍蝇不能耕种,你要是能帮我驱除苍蝇,那可非常感谢。”
木蕴之醒来,不知道梦里老翁说的什么意思。早晨偶然翻阅《笠泽丛书》,在《甫里先生传》中有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先生有田十万步,有牛减四十蹄,耕夫百馀指,而田污下,暑雨一昼夜,一与江通色,无别己田他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困,仓无斗升畜积。”在田字的上面粘着两只死苍蝇,木蕴之惊叹诧异,把死苍蝇弄掉了。
(注:陆龟蒙,自号天随子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诗人、农学家。住在松江甫里的时候,有几百亩田地,地势低洼,经常被水淹没。)
【原文】乾道六年,木蕴之待洪府通判缺,居乡里。火焚其庐,生事垂罄,作忍贫诗曰:
忍贫如忍灸,痛定疾良已。
馀子爱一饱,美疹不知死。
步兵哭穷途,文公谢五鬼。
百世贤哲心,可复置忧喜。
通经作饥面,伟哉天随子。
九原信可作,我合耕甫里。
逾年,梦一翁衣冠甚伟,来言曰:“若识我乎?我则天随子也。以君好读予文,又大书予《杞菊赋》于壁间,顷作诗用忍饥事,又适契予意,故飘就见,为君一言。予昔有田四顷,岁常足食,惟遇潦则浸没不得获。忍饥诵经,盖此时也。今子有回禄之祸,而穷悴踵之,是水为我灾,而火为子厄也。然予田尚在,独为蝇蚋所集不可耕,无有能为予驱除者,不免慁子耳。”既寤,殊不晓其言。晨起,偶整比夜所阅书,而《笠泽丛书》一策适启置按上,视之,乃《甫里先生传》,前日固未尝取读也。篇中有云:“先生有田十万步,(原注:吴田一亩二百五十步)有牛减四十蹄,耕夫百馀指,而田污下,暑雨一昼夜,一与江通色,无别己田他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困,仓无斗升畜积。”正与梦中语合,而一田字上有二死蝇粘缀,嗟叹甚异,为拂拭去之。
古代志怪故事三则——王生剪月,周生摘月,韩生舀月
王先生 有个王先生,家住在乌江上游,平常隐藏自己的形踪,因此村里人不能分辨,有人把他看作妖妄之人。 有一天,村子里起了大火,蔓延烧毁房舍,王先生就去看火,他厉声喊着说:「 ”大火快停下来!大火快停下来!”于是火熄灭了,村民们这才知道他是奇人。 长庆年间,有个弘农人杨晦之。 从长安向东去游吴楚,走到乌江,听说王先生行迹高缈,就登门去拜访。 王先生戴着黑色生丝头巾,穿着黑黄色的衣服,在几案后面坐着,仙风道骨清秀俊美。 杨晦之对他拜了两拜礼节周到,而先生仅拱手一揖而已,叫晦之坐在他身旁。 他的议论深奥晓畅,远超出意料之外,晦之更加强烈地敬慕他,于是留住在那里,这天乃是八月十二日。 王先生把他的女儿叫作七娘的叫来,原来是一个老太太,七十多岁了,头发全白了,扶着拐杖来到。 王先生对杨晦之说:「 ”这是我的女儿,懒惰而不好道,现在将要老了。” 接着对七娘说:「 ”你替我用纸剪一个月亮,像今晚月亮的样子,把它贴到屋里东墙之上。” 过了一会儿,七娘把纸贴到墙上,晚上纸月亮上就有奇异的光自行发出,清清楚楚地照亮全室,连细小的毫毛都能分辨出来,晦之惊叹不已,猜测不出怎么回事。 等天亮时将要离去,王先生用杖敲击完毕,忽然有尘土飞起,天地全都暗下来。 过了很久,尘土消失了,再看那院子里,就变成了险峻的悬崖,前面积石满眼可见,晦之心惊胆颤背上出来汗,头发都竖了起来。 王先生说:「 ”高山深岩迅速变迁,你回到哪里去呢?” 晦之更加恐慌,掉下眼泪说:「 ”实在不知道一旦发生沧海桑田这种变化,难道仙都的一瞬间,世尘就已过了千年吗?” 先生笑着说:「 ”你不必担心,这是我用来娱乐的法术而已。” 于是拿扫把把院子扫一下,又有尘土飞起,过了一会儿,灰尘消失了,门庭如故。杨晦之很高兴,就扬鞭打马而去。 另外有个说法:唐朝长庆初年,隐居修行者杨隐之在彬州,经常寻访有道之人。 有个唐居士,当地人说他有一百岁了,杨隐之去拜访他,他就留杨隐之过夜。 到夜里,唐居士把女儿叫出来对她说:「 ”你可以拿弦一月亮来。” 他的女儿就把月亮贴在墙上,好像一片纸似的。 唐居士起身向月祷告说:「 ”今天晚上有客人,请赐给光明。” 说完,室内明亮像点上蜡烛一样。 【原文】有王先生者,家于乌江上,隐其迹,由是里人不能辨,或以为妖妄。一日里中火起,延烧庐舍,生即往视之,厉声呼曰:「 ”火且止!火且止!”于是火灭,里人始奇之。长庆中,有弘农杨晦之,自长安东游吴楚,行至乌江,闻先生高躅,就门往谒。先生戴玄绡巾,衣褐衣,隐几而坐,风骨清美。晦之再拜备礼,先生拱揖而已,命晦之坐其侧。其议论玄畅,迥出意表,晦之愈健慕,于是留宿。是日乃八月十二日也。先生召其女七娘者,乃一老妪也,年七十余,发尽白,扶杖而来。先生谓晦之曰:「 ”此我女也,惰而不好道,今且老矣。”既而谓七娘曰:「 ”汝为吾刻纸状今夕之月,置于室东垣上。”有顷,七娘以纸月施于垣上,夕有奇光自发,洞照一室,纤毫尽辨,晦之惊叹不测。及晓将去,先生以杖击之毕,俄有尘起,天地尽晦。久之尘敛,视其庭,则悬崖峻险,山谷重叠,前有积石尽目,晦之悸然背汗,毛发竖立。先生曰:「 ”陵谷速迁,吾子安所归乎?”晦之益恐,洒泣言曰:「 ”诚不知一旦有桑田之变,岂仙都瞬息,而尘世已千岁乎?”先生笑曰:「 ”子无惧也,所以为娱耳。”于是持篲扫其庭,又有尘起,有顷尘敛,门庭如旧。晦之喜,即驰马而去。(出《宣室志》) 一说:唐长庆初,山人杨隐之在郴州,常寻访道者。有唐居士,土人谓百岁人,杨谒之,因留杨宿。及夜,呼其女曰:「 ”可将一个弦月子来。”其女遂帖月于壁上,如片纸耳。唐即起祝之曰:「 ”今夕有客,可赐光明。”言讫,室朗若张烛。(出《酉阳杂俎》) 周生摘月 唐朝太和年间,有个周生在洞庭山盖了茅庐居住,时常用道术救济吴楚百姓,人们都很敬重他。 后来他要去到洛谷一带,途中在广陵临时停留,住在佛寺中,恰逢还有三四个游客来了。 这时正当中秋,那天晚上天气晴朗月色明亮,他们一边吟诗一边望月。 有人说起开元年间唐玄宗游月宫故事,于是一起叹息说:「 ”我们这些尘俗之人,本来不能到那个地方,怎么办呢?” 周生笑着说:「 ”我曾经向老师学习过,也学到了那个方术,而且能把月亮拿下来放到怀中或袖子里,你们相信吗?” 有人担心他说谎,有人喜欢他离奇,周生说:「 ”我如不为你们弄明白,就成了说谎了。” 于是命人空出一个屋子,把四面墙遮住,不让它有一点小缝。 又命人拿来几百双筷子,叫他的仆人用绳子把它们捆束起来。 周生就告诉那几个游客说:「 ”我将要登上这个筷子做的梯子取月亮去,你们听到我呼唤可以来看。” 就关上门很久,几个游客在庭中散步,一边等着周生。 忽然觉得天昏地暗,仰脸一看,却又没有丝毫云彩。 不一会儿,听到周生呼喊说:「 ”我回来了。” 于是把空室的门打开,周生说:「 ”月亮在我的衣服中,请客人们观看。” 就把衣服掀起来。那衣服中露出一寸多月亮,忽然满室全亮了,寒光浸人肌骨。 周生说:「 ”你们不相信我,现在相信了吧?” 那几个游客拜了又拜,向他表示感谢,希望他把月光收回去。 于是又关上门,室外还昏黑一片,过了一会儿,月光又和当初一样。 【原文】唐太和中,有周生者,庐于洞庭山,时以道术济吴楚,人多敬之。后将抵洛谷之间,途次广陵,舍佛寺中,会有三四客皆来。时方中秋,其夕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因相与叹曰:「 ”吾辈尘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笑曰:「 ”某常学于师,亦得焉,且能挈月至之怀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 ”吾不为明,则妄矣。”因命虚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纤隙。又命以箸数百,呼其僮,绳而架之。且告客曰:「 ”我将梯此取月去,闻呼可来观。”乃闭户久之,数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觉天地曛晦,仰而视之,即又无纤云。俄闻生呼曰:「 ”某至矣。”因开其室,生曰:「 ”月在某衣中耳,请客观焉。”因以举之。其衣中出月寸许,忽一室尽明,寒逼肌骨。生曰:「 ”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谢之,愿收其光。因又闭户,其外尚昏晦。食顷方如初。(出《宣室志》) 《宋稗类钞》记载, 桂林有一韩生,嗜酒,外出游玩,宿桂林郊外僧寺,夜不寐,自抱一篮,持杓出庭下,以杓酌取月光,作倾泻入篮的样子。众争戏之曰:「 ”你在做什么?”韩生说:「 ”今夕月色难得,我怕他晚风雨夜黑,留此待他日之用。”众人笑他癫狂。及舟行至江上,大家准备邀月对饮,以期一醉方休。可是当天大风,灯烛不得张,坐上墨黑,大家很闹心,一客忽想起前晚的事,戏韩生说:「 ”你所贮月光,今何在,可以一用吗?”韩生抚掌回答说:「 ”我差些忘了。”就从舟中取出蓝子,用杓一挥,则见白光皎洁,如是连挥数十下,满坐尽如晴夜,月色潋滟,煞是美丽,众乃大呼痛饮达四鼓。
古代志怪故事(吃锦蛇惹祸,白狗变龙)
三书生在汲水石盆中发现锦蛇,两书生不听劝阻抓来煮吃惹杀身之祸 唐宪宗元年间,有个叫韦思恭的书生是洛阳人,他与年龄相仿的两个青年书生一个姓董、一个姓王的书生三人关系很好,同去嵩山的的一座寺庙中修学。 这做寺庙的东北边一箭之地有一口山泉,在泉水口处的岩石上有个打磨好、专供寺僧人取水的大石盆。 那大水盆周长十几米(三四丈),大概能装下十斛水(几立方)。 (网络图片) 而那里面的水面下去多少,眨眼间就又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不过取走多少水,都会被填满! 寺庙中吃喝用的水都是从这里汲取的。 韦思恭和这两个书生朋友,来这里修学时是阳春三月,住了四个多月,时至盛夏,山中空气闷热。 这天,三个人就到这大石盆来打水冲凉。 提着水桶到了石盆边,却见水中忽然游出来了一条大蛇! 那蛇身形有几尺长,黑底白花,在水中尤其显得玲珑剔透,它就在石盆中悠闲的蜿蜒游动! 三个人见了十分惊异,在旁边观察了又一顿饭的时间。 这时,王生跟董生说:「 ”这山中野物肯定美味非常,不如我们弄回去做羹吃?” 韦思恭当即阻止道:「 ”这怎么能行?传说中龙须竹、渔父梭、龙泉剑都能化形成龙,说不定这名山古刹中也有能化龙的东西呢?也许就是龙在这石盆中戏水呢?你们看这大蛇身上似有鳞甲,还是不要招惹这山中灵物为好!我们走吧!” (网络图片) 董、王两书生几个月没吃肉,看着水中的锦蛇直流口水,也没把韦生的话听进去,两人就在周围捡了几块大石头将那大蛇砸死,随后缠起来拿回去。 两书生还嘲笑韦思恭这人假道学,讲什么歪理。 到了寺院中,两人将那蛇剥了放进锅中。 片刻后,又听有人喊,石盆再次中出现了一条大蛇! 董、王两书生觉得一条不够两人吃,于是赶紧又跑去水盆。 又捡了石头,正准备砸下去,韦思恭再次劝阻两人:「 ”山中生灵不可乱杀!” 两人不听,扔下石头,只见那条蛇已经窜出水面,腾空而去! 两书生只好悻悻而回,等他们去看蛇肉的时候,仍旧没有煮熟。 这时,猛然间就听到山谷中犹如雷霆般的巨响,天地为之动摇。 只见不远处风起云涌,砂石纷飞! 眨眼间,大片乌云携着风沙,漫卷而来,直到寺庙上空! 霎时间,天昏地暗,几步之内都看不见人! (网络图片) 寺中的僧人们见这风云骤起,空中云气中也似有蛟龙若隐若现,都念经祷告起来。 眨眼间,从天空的云中就落下了大火球,几乎都是掉在董、王、韦三人所住的房子上,片刻功夫就烧了个精光! 不久云气散去,而董、王两书生也不知去向,韦思恭躲在走廊上躲过了这天火。 过了一天,不见董、王两书生,寺中派人搜索,才寺门南边山谷中找到两人尸体。 这也许就是对于那些屠杀生灵的惩戒吧? 改编自《博异志》 后记:万物皆有灵,善待周围的一切,就是善待自己。 故事:官员外出散心途遇道士领着两条白狗,风来雨急才知原因 唐朝时,东都洛阳有个叫卢君畅的祠部郎中,他还没有做官的时候,侨居在汉水。 这天他心情烦闷,看天气不错,就想到郊外去散散心,于是独自骑着马来出了城。 当时正值春夏交接,野外碧空如洗,万里无云,他就骑马在田间小路上驰骋了一番,不知不觉就迷了路。 远远的看到路上有个道士,身边还跟着两条白狗。 网络图片 他于是就上前,下马跟那道士打招呼:「 ”道长有礼了,小可不慎迷路,希望道长能指条回城的道路!在下感激不尽!” 这道士看上去三四十岁年纪,颌下三绺黑须,面容消瘦,一双眼睛却神明如炬,见到卢君畅 后也笑着打了稽首,道:「 ”没想到在这荒郊野外也能遇到太守呵,从这里向西三里就有回城的道路,贵人还是快些打马去吧,稍停片刻恐怕就要挨雨淋了!” 卢君畅看看天空,阳光耀目,一片云彩都没有,怎么会下雨?心中奇怪这道人说胡话,才注意到那道士身旁领着的两条狗。 那狗的腰身细长,可是胸前却一团结实肌肉,走起来还晃动着,像是要向下坠落,碰到地面。 卢君畅看这两条狗不像是猎犬,这出家人带两条狗,更是奇怪。 「 ”道长,这是要去何处?” 「 ”贵人不必多问,风来雨急,还是快些去吧!”道士说完快步向前走去。 网络图片 卢君畅一晃神儿的功夫,道士就不见了。 他就赶紧上马去追,跑出去一盏茶的功夫竟然都没追上! 心想那道士难道是仙人吗?脚程比这马快这么多? 耳边听到两声犬吠,远远看到刚才那两条大白狗朝着一个小湖跑去,却不见道士身影。 卢君畅正要催马前行,去湖边看看。 只见那两条狗「 ”扑通”两声就跳进了那湖中。 刹那间,只见湖面翻涌搅动,水汽蒸腾而起,转而整个湖中的水如同烧开一般,忽然两条巨大白龙就从湖面跃然而出,蜿蜒盘绕,直飞向云霄中去! 雷雨 转而云气快速聚拢,眨眼间就遮天蔽日,黑如黄昏,跟着狂风骤起,雷声轰隆隆的响起! 卢君畅见那两条白龙在云中盘绕,惊骇非常,赶紧调转马头向回跑去。 只奔出几里地,铜钱大小的雨点就落了下来,片刻全身被雨淋透,这才知道那两条白狗就是这两条白龙? 道士又是何方神圣呢? 后来他果然当了一郡太守,留守洛阳。 改编自《宣室志》
古代志怪故事两则(苍蝇,蚱蜢)
(1)据《古今五行记》记载,有一天苻坚叫来两位亲信大臣王猛和苻融,召开了一次会议,由于涉及到国家机密,除了他们仨人之外,连端茶送水的仆人都屏退了,会议主要是讨论苻坚想要发布大赦令的事情。 什么是大赦令呢?赦就是宽恕的意思,经常看古装剧的应该知道,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朕赦你无罪什么的,偶尔也会大赦天下,主要就是赦免很多罪犯无罪或者减刑,大赦基本上连死罪都能免除,因此影响很大,要慎重考虑。 很多人可能觉得还有这么好的事?其实古代和现代的情况不一样,之所以要大赦,主要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古代刑侦手段不发达,因此冤假错案非常多,而且有时候也是一人犯罪,牵连无辜亲朋,你说这多不合理,因此大赦也算是一项仁政,出于人道考虑。 再有就是遇到战乱年代,兵员和劳动力都严重不足,你说罪犯直接上战场?没那个道理,很容易出问题,还要分心管理他们,因此干脆大赦释放这一批人,再让他们来履行当兵和纳税的义务。 苻坚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战乱不休的大分裂时期,他想发布大赦令,应该就是出于第二种考虑,因此这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很可能就要打仗了。 正当苻坚三人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从外边飞进来一只苍蝇,落在了苻坚的笔尖上,苻坚扫了一眼也没当回事,这很正常,那时候卫生条件也不比现在,最后三人会议达成统一意见,决定发布大赦令,苻坚拿起笔准备写圣旨,一挥手,那只笔尖上的苍蝇顺势就飞了出去。 苻坚在这儿圣旨还没写完,忽然有人来报,说现在外边都在讨论大赦的事情,沸沸扬扬的,已经满城皆知了,苻坚大吃一惊,我这圣旨还没发呢,也不可能有人泄密,消息是怎么出去的?命人严查这件事情。 最后的调查结果是,老百姓看到一个穿青色衣服的小孩,在城里边跑边喊大赦的消息,速度堪称卖报的小行家啊!很快所有人都听说了这件事。但官兵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个小孩,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苻坚苦思冥想,回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当日那只苍蝇身上,排除所有可能不可能的,能泄密的,就只有它了,那个消失的小孩,就是那只苍蝇变得。 (2)据《续异记》记载,在东晋孝武帝时期,有个叫徐邈的人,是当时的中书侍郎,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的官员吧,他经常在官府里值班,吃住都在官府。 一天徐邈在屋里办公,偶然往窗外一瞥,发现外面有一位绝色美女,一袭青衣,头上梳着两个发髻,徐邈是越看越喜欢,忍不住出言调戏,大概就是妹妹来屋里坐坐之类的,古代女子都是很害羞的,万万没想到,这个美女竟然就真的进来找徐邈。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二人也是越聊越投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一拍即合的就好上了,之后美女也时常晚上来找他幽会,徐邈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也没怀疑这事有什么不对。 最近徐邈值班的时候,下属们发现一件怪事,徐邈虽然一个人在办公室,但总是听见他跟人说话的声音,当然隔着屏风别人也看不到他在干什么,只是时不时的嘿嘿傻笑一声,让人毛骨茸然。 好在下属中有一位是徐邈过去的学生,担心老师有什么事,决定晚上偷偷观察一下,结果观察了一晚上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依然是徐邈一个人在屏风后面哼哼唧唧的,不知道干什么。 学生有心想冲进去看看,又怕比较失礼,万一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被撞见就坏了,纠结来纠结去的,天都已经微微发白了,学生正想走,突然发现屏风后面飞出一个东西,撞开窗户飞进了院子角落的一口破锅里。 学生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这口破锅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的,里面还有很多菖蒲干草,趴开干草,发现里边有一只青色的大蚂蚱静静的趴在锅底,学生怀疑难道是这个东西作祟?但这种事从来也没听说过,蚂蚱还能成精?于是折断了它的翅膀,又放回锅里。 当天晚上徐邈就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个便宜相好,青衣美女对他说,我被你的学生困住了,来找你的路已经断绝,虽然我们离得很近,但却有如相隔千山万水。说的情深意切,徐邈梦醒之后,只觉十分悲凉,心情十分不好,也许这就是失恋了吧。 第二天徐邈的学生来找他聊天,旁敲侧击的提起最近发生的怪事,徐邈一琢磨,他是不是知道什么内情?梦里提到的学生不会就是他吧,于是就把最近的艳遇以及昨晚的梦,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学生。 学生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也把自己发现的蚂蚱等事情说了出来,原来那个青衣美女,就是蚂蚱变得,徐邈最近是被它迷惑住了,徐邈沉默许久,不管怎么说,自己这几天过的很快乐,于是跟学生说,不要对那只蚂蚱赶尽杀绝,就这样算了吧。
古代志怪故事——唐宪宗与张惟、玄解
唐宪宗喜好神仙不死之术,元和五年,内给事张惟则从新罗国回来以后奏报说,在渡海的时候,船临时停泊在一个海岛补充给养,他忽然听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好象岛上住有人家,他就乘着月光到岛上去散步。 大约走一二里,就见花草树木,楼台殿阁,银门金户,一片辉煌。里面有几个公子,戴着花边大帽子,身上穿着紫色艳丽的衣服,吟咏歌啸,神采飞扬。张惟则知道他们是异人,就请求相见。 公子说:「 ”你从什么地方来?”张惟则说了他出使新罗国的事。 公子说:「 ”唐朝皇帝是我的朋友,你回去以后,希望替我传话给唐朝皇帝。” 于是命令一个穿青衣服的人捧出金龟印,就把它放在宝匣里,把宝匣交给张惟则。又对张惟则说:「 ”请替我向唐皇帝致意。” 张惟则捧着宝匣回返船中,回头再看自己走过的路,再没有一点痕迹。那金龟印长五寸,龟的身上背着黄金玉印,面方一寸八分。它上面的篆文是:「 ”凤芝龙木,受命无疆”。 张惟则到了京师,就把全部事情上奏了,并进献了金龟印。 宪宗皇帝说:「 ”我前生难道就是仙人么?” 等到看金龟印,惊奇赞叹了很长时间,可惜不明白它文字的含意,就用紫泥玉锁把它封闭起来,放置在帐内,那以后常常出现五色光,大约有一丈多长。 过了一段时间,寝殿前面的连理树上生出灵芝二株,仿佛象龙凤一样。宪宗皇帝因此赞叹说:「 ”凤芝龙木,难道不就是这个征兆么?” 当时又有一个处士伊祁玄解,头发稠密而黑,脸如童颜,呼吸时气清香洁净。经常骑着一匹黄色的母马,才有三尺高,不吃草和粮食,只喝醇酒,不用缰绳和辔头,只用一块青毡垫在它的背上,伊祁玄解经常骑着它在青州和兖州一带游览。如果和别人交往聊天,述说千百年以来的事,都象亲眼看见一样。 宪宗皇帝知道他是一个异人,于是就让人秘密地把他召入宫内,让他住在非常华丽的房屋里,设置紫茭做的席子,喝龙膏做的酒。紫茭席类似茭叶,光滑柔软,舒适清洁,夏天凉爽,冬天温暖。龙膏酒颜色黑如纯漆,喝了它使人精神清爽。这酒本来是乌弋山离国进献的,乌弋山离国,早已在班固的《西京传》里叙述过。 宪宗皇帝每天都亲自来访问,对他敬重仰慕,但是玄解却愚钝淳朴,不懂得作人臣的礼节。 宪宗皇帝问玄解说:「 ”先生的年岁很高,但是脸色却不老,这是为什么?” 玄解说:「 ”我的家在海上,种有灵草吃用,所以能够这样。”说完就在衣服袋里取出三样药的种子,给宪宗皇帝种在殿前。 第一种叫双麟芝,第二种叫六合葵,第三种叫万根藤。 双麟芝是褐色的,一根茎两个穗,穗的形状象麒麟,头尾都齐全,它的中间有子,象碧珠一样。 六合葵是红色的,叶子类似茂葵,开始生六个茎,到上面合成一株,共生十二个叶子,里面长出二十四朵花,花如桃花,一朵花一千个花瓣,一个瓣有六个影,它的成熟的种子象相思子。 万根藤子,一子生万根,枝叶都是青绿色,钩连盘屈,遮盖一亩地,它的形状类似芍药,花蕊的颜色殷红,细如丝发,约长五、六寸,一朵之内,不止千根,也叫它绛心藤。 不久,灵草已经成熟,其他人却看不见。玄解请宪宗皇帝自己采它吃,吃后觉得很神异,由于这样,宪宗皇帝对玄解更加礼待了。 正好遇到西域有人进献美玉,美玉一圆一方,直径各为五寸,光彩聚集,可以照出毛发的影。当时玄解正坐在宪宗皇帝身旁,仔细地看了美玉后说:「 ”这两块玉,一块是龙玉,一块是虎玉。” 宪宗皇帝惊讶地反问道:「 ”什么叫龙玉虎玉?” 玄解说:「 ”圆的是龙玉,生在水中,是龙的宝物,如果把它投在水中,必然有霓虹出现。方的是虎玉,生在岩谷中,是虎的宝物,如果用虎毛拂拭它,就会放出紫光,百兽看见都会畏惧屈服。” 宪宗皇帝觉得他的话很奇异,于是就让人试一试,果如玄解所说。又询问获得玉的经由,使者说,一块从渔夫那里获得,一块从猎人那里获得。宪宗皇帝于是命令把龙虎二玉用锦囊盛它们,放在内府。 玄解要回东海,屡次向宪宗皇帝请求,宪宗皇帝没有答应他。 有一天,宪宗皇帝和玄解观看宫中工匠用木头雕刻海上三山,配以丝绣,绘画华丽,还镶嵌珠玉,宪宗皇帝指着蓬莱说:「 ”如果没有遇到上仙,我我恐怕永远无法到达这样的仙境。” 玄解笑着说:「 ”三岛很近,谁说难到。我虽然没有能力,愿意试着替陛下一游,来探寻物象的美丑。” 说完马上腾空跃起,身体逐渐缩小,钻进木雕里去了。宪宗皇帝连声呼叫他,但再也看不见了。 宪宗皇帝追思、感叹、遗憾,竟然日渐瘦弱,给那木雕取名叫藏真岛。每日早晨,在岛前焚凤脑香,来表示崇拜礼敬。过了十天,青州奏报说,玄解骑黄牝马过海了。 【原文】唐宪宗好神仙不死之术。元和五年,内给事张惟则自新罗国回,云:于海中泊山岛间,忽闻鸡犬鸣吠,似有烟火。遂乘月闲步,约及一二里,则见花木楼台殿阁,金户银关。其中有数公子,戴章甫冠,衣紫霞衣。吟啸自若。惟则如其异,遂请谒。公子曰:「 ”汝何所从来?”惟则具言其故。公子曰:「 ”唐皇帝乃吾友也。当汝旋去。愿为传语。”俄而命一青衣,捧出金龟印,以授惟则,乃置之于宝匣。复谓惟则曰:「 ”致意皇帝。”惟则遂持之还舟中,回顾旧路,悉无踪迹。金龟印长五寸,上负黄金玉印,面方一寸八分,其篆曰:「 ”凤芝龙木,受命无疆”。惟则至京师,即具以事上进。宪宗曰:「 ”朕前生岂非仙人乎?” 乃览金龟印,叹异良久,但不能谕其文耳。因缄以紫泥玉锁,置于帐内。其后往往见五色光,可长丈余。是月,寝殿前连理树上生灵芝二株,苑如龙凤。宪宗因叹曰:「 ”凤芝龙木,宁非此兆乎。”时又有处士伊祁玄解,缜发童颜,气息香洁。常乘一黄牝马,才三尺高,不啗刍粟,但饮醇酎,不施缰辔,惟以青毡籍其背。常游历青兖间。若与人款曲,话千百年事,皆如目击。帝知其异人,遂令官诏入宫内,馆于九华之室,设紫茭之席,饮龙膏之酒。紫茭席类茭叶,光软香静,夏凉冬温。龙膏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此本鸟弋山离国所献也。鸟弋山离国,已见班固《西京传》也。帝每日亲自访问,颇加敬仰。而玄解鲁朴,未尝闲人臣礼。帝因问之曰:「 ”先生春秋高而颜色不老,何也?” 玄解曰:「 ”臣家于海上,种灵草食之,故得然也。”即于衣间出三等药实,为帝种于殿前。一曰双麟芝,二曰六合葵,三曰万根藤。双麟芝色褐,一茎两穗,穗形如麟,头尾悉具,其中有子,如瑟瑟焉。六合葵色红,而叶类于茂葵,始生六茎,其上合为一株,共生十二叶,内出二十四花,花如桃花,而一朵千叶,一叶六影,其成实如相思子。万根藤子,一子而生万根,枝叶皆碧,钩连盘屈,荫一?。其状类芍药,而蕊色殷红,细如丝发,可长五六寸。一朵之内,不啻千茎,亦谓之绛心藤。灵草既成,人乃莫见。而玄解请帝自采饵之,颇觉神验,由是益加礼重焉。遇西域有进美玉者,一圆一方,径各五寸,光彩凝冷,可鉴毛发。时玄解方座于帝前,熟视之曰:「 ”此一龙玉也,一虎玉也。”惊而问曰:「 ”何谓龙虎玉也?”玄解曰:「 ”圆者龙也,生于水中,为龙所宝,若投之于水,必有霓虹出焉。方者虎也,生于岩谷,为虎所宝,若以虎毛拂之,紫光迸逸,而百兽慑服。”帝异其言,遂令尝之。各如所说。询得玉之由。 使人曰:「 ”一自渔者得,一自猎者获。”帝因命取龙虎二玉,以锦囊盛之于内府。玄解将还东海,亟请于帝。未许之。遇宫中刻木作海上三山,丝绘华丽,间以珠玉。帝元日与玄解观之,帝指蓬莱曰:「 ”若非上仙,朕无由得及是境。”玄解笑曰:「 ”三岛咫尺,谁曰难及?臣虽无能,试为陛下一游,以探物象妍丑。”即踊体于空中,渐觉微小,俄而入千金银阙内左侧,连声呼之,竟不复有所见。帝追思叹恨,近成羸疹。因号其山为藏真岛。每诘旦,于岛前焚凤脑香,以崇礼敬。后旬日,青州奏云:「 ”玄解乘黄牝马过海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