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么中药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怎么中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熬中药的正确做法?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中药的药效不同,煎药的方法也不一样。对于器皿最好用陶罐、砂锅、其次不锈钢,切忌用铁、铝。
1、浸泡 煎药钱钱,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个小时。(盖过药面即可,浸泡的药水不要倒了,一起和药煮。)
2、加水 放入锅中水量浸过药面2-3厘米。(吸水性的药材多可适当多加点)
3、煎药 先用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煎。(锅盖通常开始时盖好,水沸腾时留些缝隙让蒸汽排出。有挥发性以及贵重药材,则须一直盖着)
4、时间 煎药时间从药液沸腾之后开始计算,一般感冒药及外感疾病煎15-20分钟即可,补中益气类药则煎40-60分钟,其他的煎25-30分钟即可。
有些药物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中药师会在抓药时说明。
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第一次煮后,倒出药液,叫头煎;在加水适量(药渣是热的加温水,药渣是放凉后的,放冷水),进行第二次煎煮。服用的时候两次煎的药液和在一起即可。有三煎、四煎的话医生会说。
下午好,谢谢邀请,煎中药最好就是用砂锅来煎,也可以用不锈钢锅来煎,但建议你还是使用砂锅为最佳。这些器具传热均匀、性能稳定,可避免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药效。干万不可用铁,铜等其他锅来煎,这些器具容易起到化学反应后,而使中药有可能有了毒副作用,切记不能使用这些器具。煎药用水,用咱们生活中的自来水就行。首先听中医开药前告诉你的,按照医生告诉你的方法,将中药放入砂锅内,如果中药中有颗粒及细小或粉沫之类的,将其用砂布包住,这时你的分清楚,有需要后下的药,不要放进砂锅。
再一个注意加水的量,不要太多,更不能太少,一般的中药煎前,需要泡三十分钟到五十分钟,因为中药在泡的过程中要吸收水份的,故加水要适量。这你就要根据药的量及性质,看加水多少了。中药泡一定的时间后,开始煎,煎的过程中要撑握火的大小,一般清况下,开始用武火,就是大火,将中药煎开后,煎五分钟后,再用温火,就是说小火再煎上十五分钟,如有后下的药,记得在快煎好的六分钟内,把后下的药入锅。一般中药煎二次,第一次应煎二十分钟,加水稍多些,第二次煎十五分钟,加水少点。在要注意的就是煎的过程中,不断的搅拌,把中药煎匀,煎时把盖盖好,最主要的一点切记不要糊了,中药糊了就有毒了。
一般的中药都是煎二次,你可以煎一次喝一次,或将两次煎完后,均匀到一起喝。根据情况,一天你可以喝二次或三次,再要注意就是看饭前或饭后服,这些医生都要告诉你了。祝你健康,生活愉快!
2018,04,13.
正确煎熬中药关涉四方面——
一,煎具:用砂锅、瓦罐为上;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锡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变化。
二,煎药用水:古时讲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等,现多用自来水、井水等,以井水为上。
三,煎药火喉:有文、武火之分。文火指用小火慢熬;武火指用急火快煮。
四,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一60分钟,水量为高出药面为度。一般煎熬两次,最好煎三次取尽药力。第二次加水量为第一次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两次煎汁合之分二至三次服。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沸后煎3一5分钟;补益药宜文火,沸后续煮30一60分钟。因药材质地的特别,需要先煎(例如麻黄先煎为去毒,贝类药先煮为尽取效〉;后下(例如花草之类久煎怕药性走失);包煮(例如蒲黄);另煎(珍贵药);烊化(例如阿胶,龟胶)等。
中药怎么记忆?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走过很多弯路,所以深有感触。今天我就简单说说我学习中药的一些经过和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开始学习中药时,其实是死记硬背。在网上搜索了很多中药歌诀,比如比较有名的比如《药性赋》:“诸药识性,此类最寒.......”现在还记得一些,哈哈。那会正在上学,然后发现这个应付考试没多大用。于是又根据《中药学》章节,上网上找各种顺口溜,一点一点地背诵。说实话,这个办法应付应试教育的确足够了,虽然背了忘,忘了背,但是还是顺利通过了很多考试。所以我一度认为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办法,并且坚持了大学5年。
但是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一方面是容易忘,总是想不起来;另一方面,说中药我们记得各种功效,但是说功效,却很难从所有的中药中挑拣出合适的组方。
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古人是怎么记忆中药的呢?他们没有《中药学》课本,也没有章节,他们凭借什么来记忆呢?我渐渐抛开课本,开始寻找别的办法。有一次看《中草药图谱》,突然有一点灵感:我看到麻黄就是一截草杆,外圆中空,我就想,这多像个水管呀,一定可以利水。这个突然的想法,让我起了疑问:古人是如何判断各种中药作用的呢?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怎么中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么中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