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当归用量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当归用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芪和当归搭配用量是多少?
黄芪当归是中药里养气养血的两种药物,黄芪具有补气的作用,当归具有养血的疗效,两者同时服用,适合于体质虚弱,气虚的病人,通常用量为15克左右,两者比例可以1比1,对于气虚的患者,黄芪的比例可以大于当归的比例,而对于血虚的病人,当归,可以超过黄芪的用量,一般两者搭配为2比1,效果比较好
中医开药,每味药的用量是如何确定的?
中医药物用量,都是根据医书,流下来的量配置的,但是每个经方的量,都不能瞎弄,比如《桂枝甘草汤》就两位要,桂枝四两,甘草二两,不能把任何一味药弄多或少了。弄多或弄少,那疗效就差多了,这付药的比例是二比一
中医开药,因人,因时,因地,根据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及用药禁忌,毒性有无,及药味多少,来判定用量。药物多少,也是用量的参考,因物极必反?同性药数量过多就可改变其用途。象鸿茅药酒方,就是一典型的违背药理,没有半点用药理念及章法的一大堆烂药,副作用肯定有,对人健康肯定有害,决对不可服用。包装的越华丽,里面假越多!!
中医开药是对症下药。方药组成一般取决于医者对病症的认知程度和对中药的药性药理的理解度,以及直接或间接经验。所以不同医者对同一病会开出不同组方,此所谓同病异治。至于每味药的数量,又需根据该味药所在方剂的作用,如君臣佐使之不同,此所谓用药如用兵。不同医者用药特点不同。这就如不同将军带兵打仗会有不同方式一样,能当时当机而用。比如黄柏与苍术,二者比例不同就有不同的效用。取数不能随便臆想。中医主要是以易经为指导的,不懂易不足以为中医。
不错,无论是现在的教材《中药学》,还是历代的中医典籍,都对中药的使用剂量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特别是《伤寒论》上的某些方剂,单味药的剂量变化直接可以改变一个方剂的性质和名称。较著名的如“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以及“桂枝加桂”汤等等,药物组成一样,但其中的某些药物的用量却不一样。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用药的依据是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药物的功效特征。
有了这个指导原则,中医用药的剂量变得灵活多变了,甚至已经把学校教材上规定的剂量抛到九宵云外了。
比如附子吧,教材说用5到15克,李可老中医在救治危重病人时,有时用到120克之上。再说石膏吧,教材说用20至50克,清代某些温病名家可以用到200多克。
可见,中医治病用药重在理和法,不是脑袋一拍,计上心来就可以决定的事情。
这里说说我个人是怎么掌控用药剂量的(因为我的中医是自学的,所以自认为有点特殊心得)。最初我是严格按照书上规定的的剂量用药,所以开出的方子经常有几点几克,不容一丝含糊。逐渐的我意识到:药店的店员似乎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称杆一翘,多一克了;称杆一弯,又少一克了。但是不管怎样,我喝了都有效。
过了几年,我再到药店买药,都是张口就来:我买点黄芪、人参、当归、地黄!店员问要多少?我说随便,——那就每样100克吧!
这时候凡是我和家人自己喝的药,我都是随手抓,不问剂量的。到最后连经方剂量也不管了。你问我有不有效果?我说无效你信吗?
但是我给别人(朋友、亲戚)开的药,一定会斤斤计较的。我会把相应的药抓到我需要的剂量,往称盘上一放,多少多少,折算出来告诉别人。
这些年有种说法,院校毕业的中医学生似乎治不好病。我仔细看了一下教材书上的药物剂量,总觉得太轻描淡写了。当然,我肯定也不会质疑,既然白纸黑字印刷在上面,他总有其道理。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当归用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当归用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