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中药专业知识一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中药专业知识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医者是怎么准确的判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古代医生判断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多人抛开中医的理论,以单纯的医疗实践来解释药物的性味是不确切的。简单的理解为“入口知味,入腹知性”,必然有失偏颇。实际上,药物的理论支点还是根于中医阴阳理论和中医整体观念,现将收集到的资料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气味是判断药性的主要依据
这里的气和味是分开谈的,气可以理解为鼻子闻到的气味;味是口中尝到味道,鼻与口上下之间也要分阴阳,中医认为鼻吸天之清气,属阳,口尝地之五谷,属阴,所以,《内经》说“鼻通天气,口通地气”。
气为阳,味为阴~《黄帝内经》
气味偏盛的药物,多属阳,升浮发散而走表,走阳经,走六腑,药性多性温或微寒
味道偏盛的药物,沉降收敛而有里,走阴经,走五脏。药性多性寒或微温
气味俱盛的药物,升降兼备,表里通入。
气味俱薄的药物,多轻浮走上,走而不守。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黄元御
1.气属阳,阳主动
神农尝百草,用口尝和闻的方法来判断药物的性味,归经,酸走肝,苦走心,咸走肾,甘走脾,幸走肺,比如吃了幸味的食物或药物,会出汗和肛门有发热,那此药走肺大肠经,性热,等等。
超常的能力+医疗实践!
中医祖先是超人,具有超常的能力,在医理药理药性诸多方面,能够行常人所不能。而现代人只能运用祖先的医学成就,而非创造。正可谓:
中医大医祖,本色是圣人;
无贪亦无染,识物亦识人。
我等诸学人,还在望项背!
只有身体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天下大医者,才成正果的古医者,象李时珍本草纲目,除继承和发扬修订前贤心血,自己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尝遍书中药材,古医书黄帝内经等都是前贤集体智慧结晶,为什么现在无大师,古医者为什么准确药到病除,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走常人不能走的路,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中龙。中医博大精深要深得奥妙必下苦功,用心学真学在自己身上实践,象古人一样舍的全身心真正投入才会学到真功夫。要抱着行善积德心去学医,如只为钱成不了大师。
中医中药对中国人到底有多大贡献?存在价值几何?
中医中药对中国人到底有多大贡献,存在价值几何?这个问题一需要争论了,中医中药贡献有多大,古有华佗李时珍,有医药著作,有治病实例,在中国中医中药盛行了几千年,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封建社会的宫廷还有宫廷秘方和黄帝内经,这些都为人们的健康作出了贡献。难道历朝历代无数人实践得出来的经验结晶都会假?你一句否定的话就能否定中医?前段武汉抗疫中医起了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都报道了,不少人还在怀疑不相信,是否有点智残?不相信中医中药的人你可以不信不用,但不能无端抹黑。
抹黑中医的人动机不纯。中医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数千年,功不可没。中药来源于大自然,原生态,疗效确切,就地取材,这些优势是西医所没有的。西药的最大弊端就是人工合成,百分之百化学成分,一半治病,一半致病。可以说,只有图省事的人,才选择服用西药。
人是千古不变,医学是治人不是治工具,科学再发达都是人使用的工具,中医药将一如既往永远为人类生命保驾护航。
中医药是以医术科技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哲学世界观,医学理论人文是靠时间积累,没有几千年沉淀成不了治标又治本的完整医学。千年经方像数学公式定理古今通用,用之则灵,四海皆准,像圣经宝典大师临头。
中医四诊精准判断病症病因,用科学辨证观整体论治,然后固本培元增强人体免疫力,把病症消灭在萌芽前期状态,所以全国新冠疫情下,中医参与医治没有重症现象且零死亡。
现代西医起步晚施治不成熟,没有历史人文经方积累,依赖没有灵魂的工具误诊率极高,哪疼治哪治标不治本漏洞百出,在众目睽睽下非典、新冠溃不成医。最近北京疫情排除现代西医参与,中医全程施治疗效好零死亡,战绩辉煌全世界有目共睹。
当下如果中医药没有存在价值,中国将像西方疫情泛滥成灾,现代西医回天乏术,只有请牧师跳大神,百姓坐地等死,哀嚎一片。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中药专业知识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中药专业知识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