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应该怎么学好药性,方剂应该注意什么?
中药和方剂,是中医的基本功,就像小学的识数一样,学数学0-9你得认识吧,然后才能加减乘除、代数、微积分。学习中药方剂要按类别记忆,中药记特点,方剂背方歌,趣记不建议。九版教材编的就很好,可参考。
药有寒、热、温、凉四性,有升、降、浮、沉四个功能,有酸、甜、苦、辣、咸五味,酸、苦的药无升,辛辣的药无降,酸、苦、咸为阴,辛、甘为阳,酸性的药材能收、能敛,如:赤白芍、五味子、乌梅等,有止痛和收敛的效果,甜味的药材有缓和、滋补作用,如甘草,党参等,苦味的药材多降,如:黄连、枳实、蒲公英等,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辛辣的药材能发、能散多有升发和理气作用,如桂枝、柴胡、川芎等,咸味的药材有淡渗和软坚、破於、健肾的作用,像牡蛎、海藻等,另外还有淡味的药材,如茯苓、生薏仁、因此等,都有疏肝祛湿、渗湿的作用。
学习药材、药性,就要慢慢理解药材的多种功效,已知的功效和未知的作用,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发现,应该怎么学习药性和方剂?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习方剂,无论经方和时方都要学习,学习的关键是理解和变通,要灵活不可拘泥,更不能故步自封,学习古人的用药技巧和治病思路,要了解一些常用方、基础方、代表方,例如:白虎汤证,大热、大烦渴、脉洪大的特点,麻黄汤证的发热无汗,寒邪束表的症状,治疗这类病要看病人的体质,体质强的用麻黄汤,体质虚弱的用麻黄桂枝汤,还可以用麻黄汤,宣降肺气,调理三焦水道,再如: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即可以和解少阳,又可以疏肝理气,还可以用来治疗脑子的疾病,当然需要加减药材和变通方剂才有效果,学习方剂就是掌握治疗思路和方向,具体用药、用量,还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做到有证、有方、有药,只有正确辩证,才可能会有药到病除的效果。
应该怎么学习药性和方剂?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有些人学方剂死记硬背,记住的方子不少,但遇到临证,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症状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和书本上写的一模一样,像阴阳、里表、寒热、虚实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表证、也没有绝对的里症,寒热虚实也是一样,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这就需要正确辩证,灵活应用,有时确实也需要人的悟性,这就是你平时观察自然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人是自然的产物,和自然界息息相通,从自然的现象,了解内里疾病的本质,从而找出治病的办法,可以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方法治疗复杂的疾病,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希望对喜欢中医的人有所帮助,有理解不透的地方也请指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将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使人人不生病将成为现实。
说下我的感受吧,我在学校也学过《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统的课本学习,学习了几年下来,还是一点头绪没有,方剂当时背的很熟,药性也背的差不多,一到临床上,确对不上号,临床的病人不按书本得病呀!? 这两年来重新学过,更改了学习思路,从《医学三字经》学起,然后《药性赋》《时方歌括》《伤寒论歌括》,进而学习《伤寒论》,现在正在学习当中…… 我认为,药性,方剂背的再熟,在临床上也不是得心应手,应该从辩证开始,先有辩证,才有论治(使用方药),所以要先学习中医的气血津液和脏腑阴阳到底是怎样运行的,层次怎样,如何去辨表里,寒热,虚实,部位等等,这样以证取药,才有系统性,纲领性,自己的知识就不会像一盘散沙一样了。我是这么认为,也不知道对不对,希望得到诸位的指导和批评。
中医看病,为什么只给开药,却不给中药方子看。难道这是普遍现象么?
不是这样的,我父亲就是我们当地的名中医,已经离开二十多年了,我父亲是个体中医,他看病开的处方你可以任意到市里中药店里去抓药,处方是根据病人当时的病情来开的,其中处方里的药有加有减,而且药剂的重量是根据当时病情而定的,就是说下一次你犯了同样的病这个处方不一定有效,中医根本没有什么密可保,医术高不高明病人说了算。
我是一个免疫力偏低,有慢性病缠身的患者,看病一般都是找中医看的。至今从未遇到医生只给开药,不给方子看的情况。
找中医看病,经过望、问、闻、切,或看过相关化验报告或所拍摄片子,然后进行处方。在处方时,医生会在我的病历卡上写上处方,然后再在处方单上照抄一遍,由我拿了处方单到结账处付钱,再到中药房取药(或请中药房代煎)。
现在,虽然医院都推广电子化了。中医生会电脑打字的就直接在电脑上开处方,开好后,直接去付款(有的在开方的同时便在医保卡上扣钱了),然后去中药房取药。但药房给我的电子发票上,既有处方药名、剂量,又有每味药的价格及整帖药的总价。所以,同样根本不存在中医生看病只开药,不给方子看的问题。
综上,何来中医看病只开药、不给处方看的普遍现象?!更何况,有些慢性病不是看一次,服7帖或10帖药就能彻底治好的,有的甚至要看数次。患者必须把上一次服药的处方带着再去找同一个中医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诉述及病情的变化,对原来的处方作适当用药(或者药量)的调整。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