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的讲解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的讲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一本书,把中药性味归经描述的像一个人一样,让人很形象具体的可以记住每一味药的特点?有什么书推荐?
建议看一些台湾或出版的中医药材书,药材的繁体字,是可以看出字的结构和意义的。
也可以自己将所有药材查询繁体字,看注解,然后按照偏旁或自然属性归类,这样下来,不得了了,学习并研究,估计一定记得差不多了,如果成册就可以出版了!
呵呵,可能这是我的“妄想”吧😄
建议看一下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前身
――惟物论的系统医学,这本书有药性的归类,可参考。
谢邀,问有没有一本书能把中药各个方面讲的清楚易懂这个问题,当然是有,但我们却很难一次性或者一本书就能洞悉,毕竟几千年的知识沉淀加上现代药理研究,有太多知识需要不断学习。下面谈谈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书,以与各位相互借鉴:
一、如果是初级或单纯中药,就从白话文版的书籍开始,推荐《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这本书是我学习中药学第一本书,十几年间学了得有五六遍,再就是《99味常用中药入门》。有些深度的书籍推荐唐略的《思考中药》、钟知霖的《发现中药》
二、深入研究或者综合运用的话,推荐《本草经解》,我在跟师时这本事师父每天都让背两条,然后再听他讲解。另外就是王绪前的《临床中药解悟》和《方药传心录》以及曾培杰的《爷孙俩的中药故事》,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诸书也不足以囊括中药之百分之一,但尚可让人领悟应用之纲。希望以上所言能对各位朋友有所帮助。
你好,我是黄药师,我看过的两本比较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的中药书,一本是《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一本是《思考中药》。这两本书都有个共同点,都是讲得非常细致、灵活、偏于临床应用、娓娓道来的形式,而不是非常死板地背书本,我认为讲得非常形象。
中医里有一种“取象比类”的理解方法,在这两本书中都有很好的解释。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这本书是《中国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张廷模,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是按照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的顺序,将每一味中药掰开揉碎了细讲。不仅会讲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还会讲为什么这么归类,这么归类的依据是什么。我觉得,很多事知道了为什么,是真正理解了它,理解了才更好记。
《思考中药》作者是清艾轩的唐略医生,唐略其实是两个兄弟的笔名。这本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讲中药不是按照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的顺序,而是另用一种纯中医思维,采取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顺序进行分类,比如桑叶归为木部,桂枝归为火部,石膏归为金部,地黄归为水部,白术归于土部,类似于古医书的思路。内容也是用娓娓道来、掰开揉碎的形式讲每一味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组方和禁忌,同时还会讲一些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讲得非常细致、全面,可读性强。唯一的缺点是,介绍的药的数量比较少。
有幸被我见到,给你推荐一本专讲药性类的书名《本草问答》是清.唐容川著名的著作,特别好,他还有一本是讲人体类的书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可以看,与众不同,我看过觉得非常好,
请高人讲解一下,中药的归经有什么依据?是有特异功能的人发现的吗?
任何一门学说都有其自身原理或者理论来支撑的。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说佛教,新教,天主教及伊斯兰教也都是如此。只有你相信了其理论,你才能明白其细节。我不知道你为啥不问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佛教是如何发明的,是不是有特异功能人发现的。
好吧我就简单把中药归经的原理说一说。首先我不知道你有否听过说伏羲,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也不知道你有否看过电影《李时珍》无论是伏羲,神农还是李时珍,他们都不是有特异功能人士,他们都是在实践,以发现或者丰富中医理论。就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实践耕耘,才有了我们当前完善的中医理论。
比如说一般水生植物或者白色植物及植物的根茎都是寒性的,是进肺经的,比如说百合,茭白,嫩莲藕。而绿色植物是进肝经的,比如说春天各种蔬菜植物的嫩芽的等。红色植物是进心经的,比如说著名的药材红景天,红参(高丽参)。黄色植物是进脾经的,比如说干姜,黄精,小米。黑色植物是进肾经的,比如说黑米,黑芝麻,黑豆。
我非特异功能人,我说这些完全是根据先人实践所得出的经验及结论来说话的,说出来给你的。
归经是后来的时方派组方用的,而非经方派的依据归藏易数来组方的。经方派组方药少力宏,药不过三帖,中病即痊愈。缺点是万一诊断错误用错药会有一点危险,故临床医生绝大多数都是时方派的,开出的药方庞大,吃不坏也吃不好,赚钱也多。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的讲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的讲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