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与中药分类,中药材管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药与中药分类,中药材管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怎样确定下来的,依据在哪里?
中药的性味,也就是指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一般将淡归于甘,故仍称五味),与寒、热、温、凉、平五性。中药的药性一是通过口尝得来的,如薄荷的辛,滑石的甘,乌梅的酸,黄连的苦,青盐的咸;二是通过临床使用得来的,如附子、干姜治寒证,所以属于温热性药;石膏、栀子治热证,所以属于寒凉药等。中药的性味,与中医治疗疾病息息相关。因为中医治疗疾病,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根据病症的阴阳胜衰情况,来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纠正疾病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药物的阴阳划分为:寒、凉,酸、苦、咸,沉降属于阴;温、热,辛、甘、淡,升浮属于阳。
中药进入人体内所起的作用,都是有一定的治疗疾病的范围,也就是说每种中药进入人的身体,会对人身体某个脏腑或经络部位的病变起治疗作用,这种特殊性就叫“归经”。具体的归经划分依据,例如:胁肋胀痛,多因肝郁气滞,青皮和柴胡能疏肝利气,所以入肝;失眠与心有关系(心主神明),柏子仁、酸枣仁能治疗失眠,所以入心;饮食积滞,多属于脾胃病,麦芽、谷芽能消食积,所以入脾胃;咳喘是属于肺(肺主气的升降)的病变,杏仁、桔梗能治咳喘,所以入肺;遗尿一般认为与肾有关,金樱子、桑螵蛸能治遗尿,所以入肾。在临床使用中,古人发现具有相同气味的药物,可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治疗作用,如同样的苦寒药,黄连入心,黄芩入肺,黄柏入肾,大黄入胃,龙胆草入肝,互有差异。而具有同样功能的药物,也可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治疗作用。例如补药:补肝(白芍)、补心(龙眼肉)、补脾(党参)、补肺(沙参)、补肾(肉苁蓉)。所以,古人提出了“药物归经的理论”,用“归经”把药物与脏腑及经络联系起来,确定药物针对疾病的部位,做到有的有的放矢,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注)在使用中,我们需要注意,中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单味中药的性味及归经。
性味归经,可尝,可感知。
尝是人人都具备的。会吃知道味就行。
谁敢说自己尝不出酸甜苦辣咸,厨房里的调料个个都吃,没有就不香。
说自己不知道的,你天天白开水就饭足矣,别浪费钱。吃的再多你都没感觉,吃个啥。那啥,黑中医的,说你呐!
也别说自己不知道温凉寒热,除非呆傻了。不过可以判别的。那种冬天不知道穿衣,夏天不知道减衣的,我承认他是有痴呆症状表现。成天黑中医的,你呢?你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
中药性味,就是人自己就能知道的。脑子有病的除外。真是这样呀!脑子有毛病的,该进医院去瞧瞧。分辨不出味道,是味觉有问题,辨不出温凉寒热,是体感体觉有问题,都是疑难杂症,几乎无治的。不过至少可以确认是有毛病的。
性味归经,有点难。最容易做到的,是体觉。虽然可能很多人做不到。体感有经络的,容易辨别气味归那条经络。
体觉可以被训练出来,通过气功练习,加上刻意的注意力关注,加强对感觉的认知,可以被训练出来。
还有就是通过尝百草,同时训练对气味入嘴之后的线路的感知,可以训练。
虽然可能需要一些特别的体质/天赋,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训练的潜能。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与中药分类,中药材管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与中药分类,中药材管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