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中医的小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中医的小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冷知识?
1.三十学艺黄元御
鉴于古代人民寿数不长,所以有“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说法。但清朝有位名医就是而立之年才开始学医。而学医的由头是被庸医所误,瞎了一只眼睛,故愤而学医。这个开端让人无端熟悉,张仲景,徐大椿等名医也都是因为眼看亲人被病魔折磨或是看不得世无名医,庸医当道。
黄元御买来一本《伤寒论》就开始学,最后竟进了皇宫给乾隆当御医,乾隆还给他题了个匾:“妙悟岐黄”,可见是有两把刷子的。黄元御甚傲。自负天下无双,将古往今来的很多名中医除了有口皆碑的华佗张仲景之外一一骂了个遍。这也是他名气不大的原因之一,据说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就没有收录他的作品。
2.正宗的阿胶被认为是由驴皮熬煮而成,但最早的阿胶是由牛皮煮的。
3.孙思邈提出主张不要用动物入药。认为:
可以说十分难得了。
谢邀
很久以前,在我老家有一个40多岁张姓的人,急燥、爆脾气、盗汗、潮热、无力、疲倦、早泄、怕冷怕热、胆怯等阴虚体质的所有症状都有。到最后阴阳两虚,体质很弱,便去看郎中。抓了药回去吃,因他急燥易怒,吃了几天不见效果,便一边骂郎中庸医一边又去找另一个郎中,如此换了五个郎中都是毫无效果。后来听说百里外有一姓许的郎中很历害,便去求医。见面后首先是把前面的郎中好一通数落,许医生看在眼里不动声色,通过诊断然后对他说,你这病好治,但你必须把每天吃剩的药渣泼到你家周边的路上,让南来北往的牛鬼蛇神把瘟病带走,用不了多久你的病就好了。
古人迷信,回去后他就照做,而且很虔诚。
果然,不到一个月身体恢复了健康。
于是,郎中的名气大增。这种治病的方式通过口口相传不断扩散并延续。
直到今天,乡村的硬化公路上时时都能看到撒了一地的剩药渣,令很多年青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来说一个吧,在三国时代,产生了两位中医大神,一位大家都知道叫华陀。华陀看病有什么神奇呢?
随便举个例子,有一位郡守得了病,华陀看了后,认为这个病只要发发脾气就能好,就故意收很高的费用,又不仔细给他看,连药都没给就走了,甚至还留了一封信大骂郡守。郡守果然气得不轻,大怒华陀,还派人追杀华陀,只是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故意不让人去追,郡守气得跳脚,连吐黑血,但病就好了。
而关于华佗有一个冷知识:人家当医生是无奈的,人家最开始只是想当一个文青,想走经学的路子,只是没走通,只好改学医,他就是当了神医,也是闷闷不乐的,后人想当然认为他是不忍心看到病人被折磨而学医,就是强给人家加道德光环了。
而同时期,还有一位名医,这位名医更有名了,到中医学院,未必有华佗的雕像,但一定有他的,这个人就是张仲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灵魂,中医基础,没有这本书,中医学院就没办法上课。所以这位医圣的雕像是一定要有的。
不过,他的名气这么大,却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完全没有记载,后汉书也没有。这使得大家认为,张仲景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
这跟在演义中风生水起的华佗完全不同,华佗那么有名,但他并没有著作遗世,他留下的只有故事。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张仲景是给老百姓看病的。
华佗是给曹操这些人看病的。自然有关他的记录就很多。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哦。
说出来还有点羞耻,医圣张仲景竟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药物灌肠的大夫。
虽说是贵为医圣,但谁都有当小学徒的时候。那时张仲景还是个学徒,跟着师傅去看病,刚好这个病人便秘,拉不出屎来,要按照正常情况,来剂泻药也就完活儿了,可好死不死,这个病人身体实在太虚了,要是来副泻药,那就提前上西天了。
张仲景的老师没辙了,年轻的张仲景开动脑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老师说:“我有一个法子”,至于啥方法嘛,自然就是那羞羞的灌肠了。
张仲景用铜碗装了一大勺的蜂蜜,然后放到火上,开始熬,直到把蜂蜜熬成了块状。之后张仲景把蜂蜜块搓成了蜂蜜条,再把蜂蜜条塞进了病人的肛门里,蜂蜜条的具体形状嘛,大家可以参考这个。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地球人都知道呀,这么一捅,那位便秘的病人顿时就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汹涌,拉出了一大坨又腥又臭的粪便,病瞬间就好了一大半。张仲景的老师一瞧,哎呦喂,我这徒弟可以呀,以后逢人就和人家吹嘘自己徒弟给人灌肠的光辉事迹。而实际上这也的确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
后来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还特意把这个秘方收录其中。
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知识很多,个人感受比较深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春捂秋冻
5.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养生,这个词汇,顾名思义就是调节培养,生活质量,生活标准,宁静和祥。养生关键是修心,养心,实其内。阴阳平和,乃是中医至高标准!养生,是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去做的,可以认为是生命系统工程。利用现有的资源,人与自然界一体,人法天,人法地。至于养生知识那就有许多,但是并不是完全实用,如果刻意去追求表象的养生,那就属于作秀,属于形象工程。养生物人的境界也有关键。修行,就是养生的过程,结果阴阳两个方面转化!利用资源去搞养生,而不是去重置资源搞养生。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关于中医的小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中医的小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