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中草药我还想知道的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关于中草药我还想知道的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的概念是什么?
在我个人理解,中药的概念分广义的和狭义的。
狭义的概念是指传统中医药"定义的,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比如医院使用的中药饮片。
广义的概念,可以指身边的一切东西,我们吃的,路边长得,凡是对人体的健康有预防、治疗、保健、养生作用的所有动植物、矿物,都算中药。比如我们吃的大米、薏米、萝卜、车前草、枸杞、滑石粉等等都可以算作中药。
说起中药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它的定义。
广义上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天然的药物生用或经加工炮制后即为中药,成分复杂,无法明确为哪一种成分起作用,也无法人工合成。
另外呢,其实我们古代的厨房就是一个小药房。受了风寒感冒,抓起葱姜就可以熬一碗辛温发散的药汤。寒邪犯胃腹痛了,弄点花椒茴香炒热敷到肚脐上即可温胃建中。古人做饭呀,那是很养生的,厨房的调料那可都是最天然的辛香料,比如用大茴香肉桂等纯中药炖的肉香而不腻,为什么?这些辛香料都有醒脾胃、建中焦阳气的作用。阳气实则脾胃运。
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出现那么多的脂肪肝、“三高”病人?更尴尬的是即使是已经做到了清淡饮食却还依旧摘不掉“三高”的帽子呢?
除了他们年轻时不注意饮食欠下的健康债外,我们知道,这些人脾阳一定不够通达。现代的厨房都是什么调料啊?酱油?味精?鸡精?火锅料?等等。这些多半由化学添加剂合成,这可是建不了脾胃了哟!所以说啊,现在的人不在于你吃了什么,而在于你的脾胃能不能运化的了。
再说到中药,我们前面说了,中药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不集中。那么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某种化学成分比如青蒿素,以及药房的黄连素等算不算中药呢?我在这里只能说青蒿,黄连都是中药。中药在不同的组方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也正是因为每种药中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成分共同互相作用的结果。这种成分的不集中也大大降低了它的副作用。如果非要去研究到底是那种成分的反应起了作用然后去提取,我觉得这已经失去了中药的性质。
说起中药的起源历史悠久,我国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中药是在祖先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先形成对某些动、植物可食,某些不能食的认识。接着慢慢地发现如果有了某种病痛,吃一些原属不能食的有害动、植物后,反而可以解除疾苦。于是便获得第二个认识,即它们可以用来治病,这便是药物了。因此在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平时大家吃东西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柠檬是酸的,苹果是甜的,苦瓜是苦的等等就是所说的五味。像辣椒,姜,胡椒,牛羊肉等吃了能让人发热的东西就属于温热的东西,凉性食物如芹菜,萝卜,苦瓜,黄瓜,海带,西瓜等等,药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 “寓医于食”。
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在大家常见的可以入口的东西中,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称为食物。但大部分东西,都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叫做药食两用。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由此可见药食同源体现的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治疗观念。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关于中草药我还想知道的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中草药我还想知道的知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