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哪味药材以其味甘而得名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哪味药材以其味甘而得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石膏成分是硫酸钙,为什么能入中药?分子机理从何讲?
中医的中药,不是西医概念的西药。
西药是提纯的化学物质,它的功效具有专一性。中药,是按中的理论和实践确定药性和功用。如,性“寒”、性“温”、性“燥”,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理气、凉血、活血、通络、升阳、散风,还有归经(五脏、六腑、六经、三焦)等等。中药的这些药性及功用,无法用药物的化学成份来表述,更无法用化学成份来说明中药的治病方向。
有人想废医留药,保留中成药,或把中药提纯为西药,名其为“中医现代化”,实为摧毁中医。
中医,医与药是一体,不可分割!
千万不要用现代科学的分子机之类的理论来理解中医药。中药和西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没办相互解释清楚。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说明。
有一老人家生老年病,中医药方中开了制附子,附子回阳救逆,是中医治老年病的常用药,要先煎久煎(煮的时间长一点)。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表明,附子含乌头碱,有剧毒,给年老体衰的人吃毒药治病,这不是害人吗?这不符合科学规律,不科学!
但是,二千年来中医都是这样用的,没毒死过人,还治好了无数的病人,科学解释不清,但事实就在那里。
目前科学只能解释为什么要久煎,解释煎煮会使乌头碱发生变化,毒性降低,并得出煮1.5-3小时为宜。这是目前科学对中药最靠谱的理解了。
当前的科技远远没有达到解释中医理论的水平!所以,不要用科学的理论理解中医,这让你简单错误地理解中医药。要有一点中医药的知识,有一点中医思维才能理解中医药,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个机理还真没研究明白,我是指用现代科学。就拿白虎汤来说吧,石膏,知母,甘草,梗米。正如你说的,石膏是无机物,就是硫酸钙,但是如果把它去掉了,清热效果就是不行。
当今社会,不懂中医的人太多了,与他们谈中医简直是在浪费生命。中医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幻术不是外行能够理解的。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过程中,是中医保证了这一文明的延续,没有中医,何谈文明,也许我们的民族早就不存在了。中医的伟大,在于他创造了阴阳五行,易经八卦,把宇宙间的万物一统,做到天人合一。在中医那里,除了死亡外,世间就没有治不了的病。
药物的奇特也是中医的精髓,在外行眼里,一些肮脏恶心,有毒要命的东西,只要经过中医的神手就能治病。中医大神李时珍《本草纲目》明载的奇葩神仙药品,将刷新你的三观,让你彻底感受中医的神奇。如: 人粪、人尿、人肉、人骨、唾液、精液、妇女经血、阴毛、汗垢、尿桶积垢、头发等。可见中医对宇宙间最复杂的人体研究是多么的深入透彻。这些神奇之药,中医们自已是不会吃的,但会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为病人消灾去疾,而这种伟大的精神中医们贯彻得最好。
所以,我们应爱护中医,发扬中医,以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遗产,那怕我们少活几十岁。
余甘子是中药吗有什么作用?
余甘子是中药,还被我国的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了“药食同源”的名单,也就是说它又是食物又是药物,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就像枸杞也是。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又叫橄榄子,牛甘果。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我国的云南云南、福建、广东等地也盛产余甘子。
最早记录余甘子的是《新修本草》,其味甘、酸、涩,性凉,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止渴、消食健胃、降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 疗血热血瘀、咳嗽、喉痛、口干、消化不良、腹胀等。
经过科学的检测分析,发现余甘子富含蛋白质、氨基酸、黄酮、酚类、生物碱等物质。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抗菌、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哪味药材以其味甘而得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哪味药材以其味甘而得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