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靶向治疗的药名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靶向治疗的药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问医答|关于癌症治疗的靶向药物是否真如报道的有效?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不过真的能代表很多患者或家属的忧虑。目前癌症治疗的靶向药物价格高,从公布的试验数据看很好,但是使用范围相对较小,口碑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于经济紧张的家庭,是坚持用药保住家人生命还是要面对人财两空的局面?这样的担忧不误道理。对您的问题还是要说:这里只能给您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建议和主治医生好好交流。
靶向药物其实是指一类药物,也有不同分类:比较常见的有两类,一种是小分子抑制剂,比如药名中含有替尼或尼的。肺癌EGFR靶点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肺癌ALK靶点的靶向药物:克唑替尼、色瑞替尼、艾乐替尼等;HER2靶点的:拉帕替尼;VEGFR靶点药物:索拉非尼、瑞格非尼、阿帕替尼、帕唑帕尼等等;另外一种是单克隆抗体,比如针对EGFR的西妥昔单抗;针对HER2靶点的曲妥珠单抗;针对VEGF靶点的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等。
先说下靶向药物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也是不同的,根据了解:
1、针对肺癌EGFR靶点的药物,基本都只针对肺癌患者且有EGFR突变的患者有效,而且有效率很高;但是如果是肺癌没有EGFR突变,或者是胃癌(或其它癌症)中EGFR突变的,则基本无效。
2、如果肺癌EGFR突变患者已经有了脑转移,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效果就差很多,但是奥希替尼的效果更好一些。
3、针对VEGF血管抑制剂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多是真对肿瘤微环境中血管抑制的,对适应症使用有效率较高。
4、单抗类药物,这类药物有一个特点,普遍在保存时有温度要求(2-8摄氏度),使用时也是注射不是口服。总体上有效率也是非常好的,之前有研究认为但是此类药物对于脑转的患者有效率不高;但是随着以PD-1/PD-L1为靶点免疫抑制剂的出现,显示出纳武单抗或派姆单抗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脑转移患者有效。
再说下靶向药物是否有报道的那样有效,这么说吧
“马知了猴”会不会也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为什么?
嗯,这个角度真是很奇特呢。
首先,越是相近的动物越有可能得一样的病,包括感染相同的病毒。所以我们看到,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主要是集中在陆生哺乳动物身上。像猩猩猴子是最近的(像艾滋就是他们传染过来的),然后蝙蝠、穿山甲、果子狸这些哺乳动物(这也是主要野味来源),如果要扩大范围的话,鸟和哺乳动物在起源上相近,都是恒温动物。再扩大范围,可以把爬行动物列进来(蛇、龟这此)。这已经是狠扩大范围的结果。同在你脊椎动物范围里的鱼这些都已经很少能感染人类了。如果再跨到无脊椎动物里,那这范围也太大了。如果蝉可以,那意味着所有节肢动物都有可能,这确实不太现实。
这一点呢,可以看一下动物界的分类。按界、门(亚门)、纲、科、目、种、属。越相近的越可能传染。人和蝉都不一个门的动物,距离太远了。
其次,蝉这是与人类共生共存了多少年的生物,一直与人密切接触。如果它有病毒的话,要么人类早已经适应,要么人类灭绝,不太会挺到现在的。
【奇乐动物园,问题我来答】
“趴在土里好几年,喝风吐沫十八天”,这是我们当地对“知了猴”的一生的总结。关于它会不会是宿主,我个人认为它不是!
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传播,作为宿主的野生动物能不能吃的问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但民间热议不断,就在2月24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也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规范。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这项《决定》中规定除常见家畜家禽、水生野生动物和列入畜牧法规定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之外,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均禁止食用,群众所关注的部分昆虫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因不属于规定中可食用范围,应停止食用。
那么根据这项决议中来看,“知了猴”也在禁止食用的范围内。那么到底“马知了猴”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呢?
本人不知道“马知了猴”是不是携带病毒,但是从我记事起,每年都会吃,因为我们那里种果树,这个东西很多,我们那里叫“知了龟”。
它是金蝉的幼虫,属于昆虫纲同翅目蝉科。雄性会鸣叫,又叫“鸣蝉”,雌性不会鸣叫,又叫“哑蝉”。它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而我们所吃的“知了猴”其实是它的若虫阶段的末期。若虫一般会在土里呆3-5年,有的种类最长能在土里呆17年,然后才会爬出土面羽化成虫!成虫餐风饮露20天左右,就会交配产卵死去。它们在土里好几年的黑暗岁月,只为了这短暂的20多天。
目前关于“知了猴”能不能吃,没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答案。按照常理来说,我们已经食用了很多年,它应该不可能是携带者。并且目前研究所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是哺乳动物,暂时没有大小其他动物感染这个病毒,所以我本人认为“知了猴”不是病毒的宿主!
但是它属于野生动物,有着携带病毒的可能性,只要没有确认真正的宿主之前,任何野生动物都有可能性,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就算是有一丝的可能我们也不应该大意,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认为我们还是能不吃尽量别吃,毕竟它不是生活必需品,就当是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了!
知了猴不会是新冠病毒的宿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知道“马知了猴”,属于昆虫;而新冠病毒的宿主目前怀疑的对象,无论是蝙蝠、穿山甲、果子狸以及骆驼等等动物,都属于哺乳动物。
马知了猴:属于昆虫纲,身体分节,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 3 各阶段,马知了猴处于若虫阶段,成虫叫金蝉,或者叫知了。它们的骨骼在体外,没有脊椎,属于变温动物。那么,它们身上所带有的病毒和细菌,原则上来说,根本无法在哺乳动物身上长久的存活。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出生当长大,外形差别不大,有四肢,不分节,骨骼在体内,有脊椎骨,属于恒温动物。那么,原则上来说,把恒温动物作为寄主的细菌病毒,也无法在变温昆虫体内寄生。
这么一对比,新冠病毒的寄主和感染者在哺乳动物之间。虽然我们人类属于最高级生物,但是,总归来说,和自然界的哺乳动物是“近属”。大家可以想想,以往发生的霍乱,重要宿主是旱獭,一种“土拨鼠”;埃博拉病毒和非典病毒来自于蝙蝠;而艾滋病来源于“大猩猩”……。看到没有,这些感染给人类的病毒,都来自于哺乳动物。
近属之间的病毒,有互相被感染的先天条件,最起码体温都是恒温,这是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同属、同科之间病毒容易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想想新冠病毒,它们比较适应哺乳动物的身体的恒温环境,如果进入变温昆虫的体内,存活都成问题!因此,马知了猴不会是新冠病毒的宿主。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靶向治疗的药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靶向治疗的药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