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什么味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什么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每副中药里的药材不同,为什么喝起来味道都差不多?
怎么可能呢,有可能这是你的心里因素吧,从中药的四气五味来说,有温热寒凉,酸苦甘辛咸,药的性味归经是不一样的,除非你喝的颗粒之类的,如果是汤药绝对是不一样的味道,就是两个方子加减一味药,味道都会有很大改变…
为什么中药都是一个味道?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现代人们习惯用“四气五味”来概括中药的味道,五味理论最早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五味,是指其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的最早概括。
辛味,“能散能行”,指辛味的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一般多用于治疗气血阻滞的病人,如中药木香。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指甘味的中药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功效,一般来说,甘味药物多用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中毒解救,如中药甘草。
酸味,“能收、能涩”,指酸味的中药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遗精滑精的病人,如中药五味子。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指苦味的中药具有清泄火热,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热证,火证,便秘,湿证,如中药栀子。
咸味,“能下、能软”,指咸味的中药具有泄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痰核等证,如中药芒硝。
当然,人们现在还发现,一些个别的中药还具有涩味,淡味,芳香味等味道。
首先说中药都是一个味道的人吃中药吃得不多,至少没有吃出中药真正的味道。我是吃中药吃得比较多的人,中药除了苦味之外还有不同的味道。最苦的中药是黄莲加得多,清热的中药 ,苦得比较纯正。有些中药加了藏红花的,就是活血补血的,味道复杂最不好喝。有些加山楂降压的味道有点酸。还有中药水剂配粉剂吃的,最难接受。身体健康不吃药才最好!什么中药都不好吃。
首先回答,中药不是一个味道,中药有五味,辛,甘,酸,苦,咸。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五味之外还有淡,涩两种,然古人认为淡味附于甘味,涩味视为酸味。那么五味相对的功效有哪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功效,分别适用于表证,气滞,血淤等证,如麻黄味辛能发散风寒,木香味辛能行气消胀,红花味辛能活血化瘀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功效,分别适用于虚证,脾胃不和等证,如人参味甘能大补元气,大枣味甘能调和脾胃,甘草味甘能调和药性,白芍味甘能缓急止痛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适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肺虚久咳等。如五味子味酸以敛汗,五倍子味酸以止泻。
苦:"能泄,能燥","泄"有通泄,(泻下通便),如大黄味苦,用治热结便秘,降泄(降泄肺气),如杏仁味苦,用治咳嗽气喘,清泄(清热泻火),如黄芩味苦,用治肺热咳嗽;"燥"是燥湿,用治湿证,如黄连用治湿热证。
咸:"能软,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的功效,多适用于痰核,及大便💩秘结等证。如芒硝能泻热通便等。
中药不可能都一个味道,但往往苦味占有一定的比重,中医辩证多从阴阳 四气 五味入手,当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不适症最多最易得者为四气中的寒邪,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寒最容易影响热,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属火的有两个,心脏与小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吃食物多为酸 甘 辛 咸,苦味天然不易被接受,而五味中苦味入心,正好舒缓寒邪对心的影响并护持心脏,同时平衡人体的五味摄入,故中药汤剂煎好后多有苦味,但因病者所受病邪不同受病部位不一样,其用药归经不同其味也绝不可能相同。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什么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什么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