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什么是气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什么是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中医指的“气”,就是道家所通常修炼的气,因为中医原本就是出于道教。道教修炼的气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修炼得到的气,先天存在人体内的叫“先天之气、也叫混元之气”,道教通过一些修炼法门,使这个先天之气或混元之气增加,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中医所指的气,就是一个人先天的混元之气,一个人的混元之气是有一定存量的,随着混元之气的得到与丢失,就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得到的人就会红光满面、延年益寿、无病无灾,失去的人就会加速衰老而多病多灾。
一个人的年龄变化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其实真正变化的还是体内的混元之气,随着一个人先天的混元之气逐渐减少,也就更突出了年龄数字这个概念,所以,通过运动是可以保持身体内混元之气丢失和损耗的程度,这也是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基础。
古代和今天不少的武术家和修炼之人,所修炼的气,现代人称之为“内功“,就是无限接近的混元之气,也就是行家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中医看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主要还在与“望气”,一旦中医说:“没气了”,那这个人也就完球了。
在中医学中经常谈到‘’气‘’。如,‘气血不通‘’,‘’气脉不通‘’。‘’气‘’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科学仪器找不到它呢?
人身体中的‘’气‘’就是生物场能量。目前,科学观测到只是夸克层面。夸克离能量还差很远。在宏观层面‘’其大无外‘’。在微观层面‘’其小无内‘’。
科学家已经知道宇宙中充满能量。人在宇宙中诞生身体也同样充满能量。目前,受科学仪器所限,并不知道能量‘’长的‘’什么样。待科学进步观察到能量的‘模样’。宇宙中再没有秘密了。包括人的‘’意识‘’也会被揭秘。
人身体中能量畅通就不生病。针灸就是疏通能量通道。使其畅通。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中医在辩证时经常会提到心肺气虚、肝郁气滞等,那么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呢?
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一般认为,气的含义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细微的精密物质(如营气、卫气);一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能力(如脾气、肺气)。
在人体各部都有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聚在上焦的叫宗气,聚在下焦的叫元气,宣发在肌肤腠理的叫卫气,在血脉中运行的叫营气。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是人身生化的原动力,作用是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宗气、营气、卫气都是后天之精所化,宗气能助肺司呼吸,还能把水谷之精的剽悍部分宣发于脉外,精华部分贯注于脉中以营养全身。营气以血脉为轨道昼夜不息运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卫气在内温养五脏六腑,在外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功能(脏气)的总和叫做“正气”,所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气的病理,一般为气虚、气滞和气逆。气虚主要是指五脏之气不足,表现为语音低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舌体胖淡、脉象虚弱。气虚以肺、脾两脏之气不足为多见。气滞是脏腑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发生故障,主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部位胀满疼痛。气滞以肝气郁滞为多见。气逆是脏腑气机失调,向上冲逆,表现为咳喘、呃逆、嗳气、呕吐。肺主肃降,胃主降浊,气逆以肺、胃两个脏器较为常见。肝主疏泄,所以肝气也有上逆之候,可引起头痛眩晕等病证。
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化生,互相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在病理上,气病可伤血,血病也可伤气,气滞则血瘀,血虚则气少。气血以循环运行不息为正常。
一般认为,气虚属虚证,气滞属实证。
53年了,我当赤脚医生习针灸时:当银针刺在中风病人与健壮的社员身上的截然不同的感觉!前者无力!后者的气血″咕`咕、咕"从他身体的运行经络由针体传导至我持针的手上!十七岁的我因老师战场被炮弹震聋而无法交流……二年后改行,但那种人体的、撞击我心灵的″生命中的气"至今畄在我记忆中!(我之后听牙医讲:钻牙时老者一牙坚硬无比!小儿牙似石膏!不知现在再持针时手下什么感觉?母亲㇏祖母都走时无中风!今年97岁父亲也无中风!强刺激的针灸我极敏感、我有按摩证、不爱用针也改行后无临床条件、但我凭此"只可言传、无法意会″只能让气在我熟悉的自已经络中由意念周转、运行、来自我保健,小毛病不少但无五高\72岁无颈动脉斑快!中国人平均77岁(男)我这年令只求"五福临门"第五福!
中医讲气血,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呢?
中医源于道,是一门宇宙生命自然科学。襄括了天地人万物之道。中医中的气,指什么呢,从大的方面来讲,可分体外之大气,体内之血气。本文指的是人体内之气血。所以本文只讲体内之气。
体内有几种气呢,大致如下六气
一是息气。此为先天之气。即气从体外口鼻吸入肺泡。与肝血融合而入心室,经心室血泵作用而达周身内外。目前,此气在传统中医治病中几乎被忽略。只有在道家功法中作为吐纳导引术发生作用。
二是营气与卫气。此气与卫气,为脾胃产生。脾为后天之母。食物水谷入脾后即生此二气。营气与血,荣五脏六腑四肢八胲。卫气入皮,经络而通达全身,以卫外邪侵入。
三是元气与真气,元气由肾精所生。肾为先天之母。后天中脾克肾,先天中脾生肾。故而肾通营气。营气入脉周流全身而纳于肾,营生精而精生气,精气即元气。元气入经而称真气。
五是脏气。腑腑之气是各自器官在各宫中运转而成。源于心肾相交之道。犹如太阳月亮之轨。中医之脏器,有阴有阳,有静有动。而阴阳交合动静相冲,气即生焉。此气者,犹如体外者大气。体内称宗气(中气),宇护三焦,五脏六腑。
内经云,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此气通常以息气(吸入之气)而论。殊不知上之六气实皆为血母。其中经气者,乃为血头,又曰血神。南怀瑾曰血头者此焉!子午流注当令者此焉!若针刺刺中血头者,其命瞬休焉!是故针刺学者,必遵忌时而莫强行,否则悔之晚也!
血者,阴也,气者,阳也。气血之道者,即阴阳之道焉!内经曰,善阴阳者,长生也。三楞曰,懂气血者,亦长生也。
何也?五血六气之道焉!
三楞道人2020.8.5酉
气,用现在的思维最好理解的就是“势能”。气为血之帅,气最大的作用就是推动血走。血在中医里就是“物质”,可以理解为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切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转运到哪里,哪里就“得血而生”,而转运的能量就是气,在表(皮肤)以营卫之气,在里以脏腑之气,在生命活动冠以各种“名”。
为什么是势能而不是动能?这一点可以从人工心脏置换后人体反应来体现,人体心脏每搏动一次做工大约在1.2-1.5瓦(可以这么理解,心脏跳一次做了1.2-1.5份工),人体可以实现坐立行走,甚至完成百米赛跑,跳高等活动,最主要的是,全身各种都能得到充足的血供,包括皮肤毛发。而人工心脏置换的人,虽然人工心脏每搏动一次大约做工在30-49瓦,还是会出现远肢端的供血不足,手指,脚趾容易冰冷,不能做剧烈运动,否则就会引起身体强烈不适,呼吸困难。所以,气是一种势能,这种势能与心脏搏动间存在着一种密切联系,《内经》中有一句话“心乃神明之腑”,人体心脏与气的协作,完成了人体血液循环的完整,包括对“微循环”的影响(这一点没有西医基础很难理解其重要性,一个人的微循环好坏决定生命质量,总是各种莫名奇妙找不到原因的疼痛,总是耳鸣等等,都是微循环出了问题)。这一点对生命质量至关重要。所以气,不是动能,而是与心脏搏动有关的一种“势能”。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请勿喷,只是讲出来和大家分享,提供一个新思路。多多包涵。
关注我,每天分享健康实用小知识。
提问者你好,我觉得你已经讲得很好了。你说的“精微之气”,就是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成人体的营养物质所产生的功能,产生功能的大小是由基因的能力决定的,注:基因功能就是中医讲的“肾气”,肾气好则身体强壮,肾气不好就气血不畅,代谢不好人就要生病。我赞同提问者的观点,中医药才能算是科学!
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生,发源于肾,借助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其功能主要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
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气化生,但营气运行于脉中,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
卫气运行于脉外,其主要功能是保卫体表,抗御外邪入侵。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功能的具体体现。
气的根本在肾,来源于肺、脾,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如气虚则推动作用减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脉的功能减退,或者发生血行瘀阻,或发生水液停滞等各种病变。
人的体温调节依靠气的温煦作用,如气的温煦作用不正常,可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果气虚则外邪容易侵袭。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血液、精液、尿液的控制。如气虚而固摄作用减退,可导致出血、遗精、遗尿等。气化作用的意义有二;一是精气之间的相互转化;二是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如膀胱的气化功能。
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而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在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主呼吸,有宣有降,吐故纳新;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升胃降等等。如气的运行阻滞,或运行逆乱,或升降失调,出入不利,便要影响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而发生种种病变,诸如肝气横逆、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等等。
1、气虚
病因:多是由于久病、年老体衰、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致。
表现: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医什么是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什么是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