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吴茱萸功效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吴茱萸功效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吴茱萸的功效是什么?
中国药典的介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了吴茱萸这个中药,它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 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它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 -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鸾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 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 粒。
药理作用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主要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次使用2-5g,外用适量。现代研究认为,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份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具有镇痛作用、镇吐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制吴茱萸
制吴茱萸为吴茱萸加入甘草捣碎煎汤后的水,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形如吴茱萸,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
如果感觉内容对您有用,请进行点赞或分享,感谢~~
点击右上角关注~ 获取更多医学相关知识,让你在医学的道路上少走冤枉路!
谢谢邀请,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
这吴茱萸为中药名,是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的成熟果实。一般8~11月果实尚未开裂的时候采收。晒干或低温下烘干生用或制用。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而治疗高血压病。还可以用本品为末用醋调敷足心(涌泉穴),治疗口疮等。内服一般用1.5~6克,外用适量。注意:因为本品辛热燥烈,容易耗气上火,就不要多用和久服。另外在这里一并把山茱萸也说一下吧。山茱萸也是中药名,和吴茱萸一样是落叶小乔木植物。一般秋末冬初采收,用小火烘或放沸水中稍为烫一下后挤出果核晒干或烘干用。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于肝,肾经。它的功效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止汗,还可以治疗糖尿病等。煎服一般用5~10克,应急治疗可用20~30克。注意:有湿热,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有说得不详的地还望各位同行海涵和点评哦。
吴茱萸,别名吴萸、臭辣子、吴椒、臭泡子,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本草纲目》记载:“吴茱萸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其性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效,主要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等症。用法用量:煎服,1.5~6g。外用适量。注意不宜多用、久服,因为大量吴茱萸可引起中枢兴奋、视力障碍、错觉等。另外,阴虚有热者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吴茱萸煎剂、冲剂和灌胃均有显著降压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降压时不明显影响心率;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研究表明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在临床可用于治寒疝腹痛,常配伍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品同用,如导气汤。治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呕吐吞酸,常配伍清胃止呕之黄连,即左金丸。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常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如四神丸。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吴茱萸,来源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肝、胃经;
其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疗呕逆吐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满、经行腹痛、五更泻、高血压,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吴茱萸具有止呕、抗溃疡,健胃、镇痛的作用,抗血栓形成、抗菌、抗病毒、保肝作用。
在这里谈谈五更泄,即是清晨五时即泻。中药治疗五更泄首先“四神丸”,其中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佐生姜、大枣制作成治疗五更泄的神奇中药,其中吴茱萸取得的作用功不可没。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吴茱萸功效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吴茱萸功效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