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炒牛蒡子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炒牛蒡子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牛蒡子的功效是什么?
牛蒡子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以及解毒利咽之功,既有食用价值又能入药,古人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相传秦始皇派徐福外出寻找仙草,就曾找到这味药。
徐福从咸阳出发,一直不停地赶路,到东海之滨的一个古寨庄坞,这下总算有收获了,看到地上有种叶子呈心形,而且很宽大的植物,这种植物的根部还如同牛尾巴一般,那里的人将其当茶饮,身体素质都倍儿棒。可惜后来秦始皇没来得及看到这种药草就驾崩了,徐福也再没回去过。
这种植物就是牛蒡了,属于菊科植物,价值非常高。
虽说牛蒡源于我国,但在以前,我国的对它的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在日本可就不一样了。牛蒡走出了国门以后,在日本被培育出多个品种,从而搬上饭桌,多以根部为食用部位。我们国内也有一些饭店把目光投向牛蒡,现在俨然成了家常菜,比如香辣牛蒡丝,牛蒡排骨汤等等。
现在可不仅有牛蒡茶,还有牛蒡酒,牛蒡糊等等,它在不断被人们利用。
这种中药材名为「牛蒡子」,它在这类药材中并没有那么突出,但是功效却很全面,虽然发散风热的作用不如薄荷,可是薄荷却没有利咽,宣肺等功效,从用途上来说,牛蒡子表现得更加全面。
牛蒡子
【处方名】 牛蒡子 大力子 鼠粘子 炒牛蒡【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常用 于: ①外感风热之痰咳、咽痛之症; ②麻疹初起或风热发 疹; ③热毒疱肿等。
【用法与用量】 内服: 入汤剂3~10g; 或入丸、散。
【新用途】
预防腥红热: 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 每次1g,5+~9岁每次1.5g,9+~15岁每次2g,成人每次3 g,日3次,饭后服,共服2日。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用药 较佳。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本品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牛蒡,还有几个不为人知的名称,比如鼠粘、恶实、蝙蝠刺。从这几个别称来看,牛蒡起初在人们心目中并不美好,只因牛蒡子外壳长满钩刺,如同鬼针草一样被乡人嫌弃。
后来人们发现牛蒡不仅叶子,根,茎都可以食用,逐渐改变对它的看法,开始称它为“牛菜”。要想采摘牛蒡子,得等到盛夏七月,牛蒡子躲在如同枫树球般大小的壳里头,一般一球有十颗左右。
到中医店买牛蒡,一喊“牛蒡”,药剂师送上来的只有牛蒡子,因为牛蒡有药效的只是子,根和叶子能充饥做菜,但不能当药。
若你在方子里头,见到有牛蒡子这味药,这方子主治什么,大概就能猜到一二,牛蒡子总跟皮肤病联系在一块。它主要具有散诸结节筋骨,出痈疽头,去皮肤风等功效。
另外它还有众多以籽做药的共性,那便是“以子名目”,也就说具有名目的功效,作为治疗皮肤病的好搭档,荆芥就是牛蒡子的好基友。
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牛蒡子性寒,味苦、辛。归肺胃经,具有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的功效。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
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发汗力较薄荷弱,常与金银花,桔梗同用,如牛蒡汤。
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疹出不畅,疏散风热又内解热毒,为透疹要药。常配伍薄荷,蝉蜕等。
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牛蒡子长于解毒利咽,为利咽之专药,无论风热或者火毒咽痛皆可用之,常与甘草相辅,并与薄荷桔梗等同用。
牛蒡子炒后苦寒及滑肠之性略有降低,牛蒡子有滑肠通便之弊,脾虚,腹泻者慎用。
更多中药学知识,请关注作者
牛蒡子怎么吃?
牛蒡子可以炒着吃,也可以凉拌,还能炖汤来吃,有些地方的人还用牛蒡子包饺子吃,味道很好,这种食物有解毒润肺的功效,如果出现上火、咳嗽、多痰的情况都可以吃一些这个来帮助缓解病情,味道很好,不过还是有一些禁忌的,如果出现拉肚子病症的患者是不可以食用的,会加重病情。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炒牛蒡子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炒牛蒡子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