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蒿苗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黄蒿苗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月的臭蒿好吗?有什么价值?
臭蒿即黄花蒿,並不是青蒿。黄花蒿才能提取青蒿素。但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历史中,所提的青蒿( 又名香蒿,)一直被尊为正品 。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全草。不含青蒿素。但目前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入药。
过去,黄花蒿( 又名臭蒿)臭(在这里读音xiu)蒿1973年初,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研究发现黄花蒿中提取的的结晶有很好的抗疟作用。后经著名分类专家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属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黄花蒿始有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即青蒿( 香蒿),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改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另外,牡蒿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全草,东北地区常作“青蒿”入药。
在以上提到的几种蒿草中,只有黄花蒿能提取青蒿素。
我们现代不少中医生开方提笔写茵陈几克,並骄傲的认为他能提取世界知名的青蒿素。真正能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过去並不入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秋天牧童们割的易燃柴蒿就是黄花蒿,自然,此时的青蒿过了春天也开始猛長起来到了秋天和黄花蒿一样都变作牧童砍刀下的柴蒿,但是春天采茵陈(青蒿)时,是绝不采黄花蒿的,药农给采茵陈的人叮咛就是不要把苦蒿(黄花蒿)幼苗采了,认为他是不能入药的,现已给了纠正,即黄花蒿也可入药了。
黄花蒿与茵陈蒿在形态方面的鉴别。见下图
图1、2、3为臭蒿;图4、5、6为茵陈蒿
三月的臭蒿不太好,臭蒿也叫黄蒿,因七八月间成熟时有臭味而得名,臭黄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臭黄蒿中提出青蒿素而被人们广为知晓,我们这里通常把黄蒿,白蒿(茵陈),艾蒿(艾灸用也入药)在四月前通称为青蒿,可作为野菜吃,黄蒿不入药,现在七八月份的黄蒿用乙醚可浸出青蒿素,也算是能入药了。茵陈,艾蒿一直是入药的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根据当时的老人描述,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把臭蒿做成汤,因为这样的话可以把它的臭味给去掉的,所以只能够用来充饥,可是现在在农村已经有很多人不吃了实在是可惜了,前一段,婆婆就用臭蒿做了一次煎饼,据说可以治疗咳嗽,效果真的不错,吃起来还是很好吃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在家里试一下!
长的像红萝卜的草是什么?
长得像胡萝卜的草,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经常看到的一种草我也是这么提问的,现在我已经知道那种草叫什么了,它叫蛇床子,这是中文学名,很多的人会把它叫野茴香、野胡萝卜。
在靠近河边的地方我们家有一块地,地头上有一截土明显高了起来,这里每年都会长出一种草,就是叶子长得特别像胡萝卜,而且长的很高,后来就从植物的顶端伸出长长的花葶,上边是聚伞状的白色小花,形成一大片。现在对这种草的叶子没什么印象了,但是对它的花还印象深刻,虽说一点也不好看的,但还挺有特色。我记忆中这种草有一种奇怪的味道,不是很好闻,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样的味道了。
蛇床子的果实是一味中药,但貌似我从没注意过它的果实,现在看来农村田间地头的草好多都是中药啊,不过我们老家那里貌似没人关系这个,野草就是野草。
如果不是这种草的话,其实我感觉那种黄蒿也挺像胡萝卜叶子的,只是我感觉你问的应该不是黄蒿,因为黄蒿比蛇床子常见多了,基本上都认识吧。你可以对比一下看看到底是哪种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黄蒿苗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蒿苗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