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蟾酥的图片与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蟾酥的图片与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中药蟾酥的效果和毒性,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
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蟾蜍吧,长得挺丑挺阴森,小时候听老人说不能玩蟾蜍,蟾蜍会喷出毒液溅到眼睛会瞎了。不过上了大学后,才知道蟾蜍的分泌物叫蟾酥,是一味中药呢!
《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中药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它是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色浆液经过加工干燥而得。蟾酥性温辛味,有毒。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等。用量为0.015-0.03g,多人丸散用。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蟾酥中含有大量的蟾蜍毒素类物质,该类物质均有强心活性,在化学上属甾族化合物,其C17上再接-α-吡喃酮基,则凡具有此种骨架的物质,总名蟾蜍二烯内酯,是蟾蜍浆液、蟾酥的主要有效成分。蟾毒配基及蟾毒的强心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加心博出量,减低心率,消除水肿与呼吸道困难,还能增加人体单核白细胞的环磷腺苷的水平,而由于环磷腺甙的增加,提高心肌磷酸化酶激酶的活性,在磷酸化酶激酶的作用下,使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变成有活性的磷酸化酶a,因此促进糖元分解,促使产生更多的ATP。ATP作为心肌收缩的原动力,使心肌充分发挥作用。
静脉或腹腔注射蟾酥注射液,小鼠急性中毒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跳不整,最后麻痹而死,阿托品对此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肾上腺素则无,蟾酥经煮沸后毒性大减。人中毒后,可按洋地黄类强心药中毒时之急救原则处理。
不难看出蟾酥的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有毒的中药并不是要抛弃它,我们可以通过炮制来减少蟾酥的毒性;在使用上,要根据《中国药典》严格控制用量在0.015-0.03g,严密观察不良反应,这样可以让蟾酥成为一味疗效佳、不良反应较小的中药造福患者。
作者:覃聪慧 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管药师、药事网成员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蟾酥是蟾蜍耳后腺及表皮腺体的分泌物,为白色或浅黄色的浆液,有毒。进行加工干燥后所得的固体即为蟾酥。蟾酥棕褐色或棕红色,多为扁圆性的团块或片状,断面角质状,微有光泽,气微腥,味麻辣。
蟾酥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属于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一种,使用历史悠久,首见于成书于唐代的《药性论》书中称其为蟾蜍眉脂,蟾酥之名始于北宋时期的医学著作《本草衍义》。历代医家皆对其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医学入门》:主痈疽疔肿瘰疬,一切恶疮顽癣。《本草汇言》:蟾酥,疗疳积,消鼓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胀、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也。
蟾酥味:甘、辛;性:温、有毒;归经:归心经;
功能: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开窍醒神;
主治: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慢性骨髓炎、疳积、心衰、风/虫牙痛;
用法用量:0.015-0.03克,多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掺入膏药贴患处。
禁忌:有毒,孕妇忌用,外用严禁进入眼睛。
《本经逢源》:(外用)轻用能烂人肌肉。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有蟾酥粉、酒蟾酥、乳蟾酥等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蟾酥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蟾蜍甾二烯类、强心甾烯蟾毒类、吲哚碱类、甾醇类、糖类、有机酸、肽类、肾上腺素、氨基酸等等。
蟾 酥 chɑn su
【原动物】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gara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lictus Schneider
【药用部位】
干燥分泌物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神昏,手术麻醉。
【用法用量】
蟾酥
药物来源:本品为蟾蜍(癞蛤蟆、疥蛤蟆)耳后腺在眉上鼓起的大疙瘩所分泌的白色浆液。
捕捉加工:夏秋两季捕捉蟾蜍,洗净泥土,用竹夹子或铜夹子压挤眉上鼓起的大疙瘩,将白浆挤入磁器内(切忌铁器),凝结后捏成圆饼,晒干。成品色紫红,沾水即变白色乳状液。
炮制:酒制蟾酥:将蟾酥捣碎(捣时应带口罩,并防药尘飞入眼内),放磁盆内加入白酒浸泡,每日搅动数次,至全部溶化成稠膏状,晒干,研粉。每1斤蟾酥用白酒2斤。
性味功能:性湿,味甘、辛;能止痛、强心。
主治应用:辟恶通窍,疗疳止痛,解毒消痈,强心利尿。对恶疮阴疽,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昏厥,疳积牙痛,中风神迷,心肺衰竭,癌肿、冠心病,手术麻醉等,均有著效。
用量本品有毒,内服剂量须严格掌握,一般入丸、散,每次0.015~0.03克,外用适量,不可入目。
[禁忌]由于能引起子宫收缩,孕妇禁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蟾酥的图片与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蟾酥的图片与功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