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文化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药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文化的魅力在于什么?
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对疾病的认识,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在甲骨文中就记述有20余种疾病,如疾目、疾耳、疾齿等。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记载了疾、狂、朦等十几种病症。种种疾痛古人是如何对治的呢?一是药味,二是针砭,三是按摩,四是灸法等。再有就是咒祝,即所谓巫医。
中药的天然属性。中药来源于大自然,人类也来源于大自然,属于一母同胞,天然相亲。天然的东西里面其实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并不会随着科学的无限发展而变成已知,所以这种天然相通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药的偏性。国人喜欢讲“中庸”处事也好,修身也罢。神农尝本草,把中药分了等级,为的是调和药性入病症达到一个中和(中庸)。
中医、药的哲学体系。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做好,到最后一般都会上升到哲学层面。
中药的药性理论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说到中药就不得不说中医,其实中医的理论又离不开太极阴阳,道家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经久不衰。
中药的药性也是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的范畴。
凡具有生长、升发、通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而身体内脏也是与五行相对应,人体好像就是一个精密的循环网络,生生不息相互循环。
肝属木,色为青,在味为酸,在季为春,与胆相表里。
中药药性理论很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中药文化历史和思想这两个元素。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则是个很大的范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般我们熟知且认同的有:汉字,民俗,服饰等等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首先,中药有着很深的文化历史,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药的命名,以及古代中药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去确定中药的药性,怎样去归纳总结出中药药性理论。这段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上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也使得中国有着自己的用药和治病的理念与方法。其次,就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理论其实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例四性中把寒凉归为阴,把温热归为阳,就是很好的体现了中国阴阳理论的思想。还有中药中与自然的联系非常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中医药文化分类?
中医药文化可分为三类
1.中医精神文化
又称中医理念文化,中医哲学是中医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都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释哲学所不同的个性。
2.中医生命文化,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元,而生命文化可以说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并以此建构了藏象、经络、证候等理论系统;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中医比任何一门其他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命文化。
3.中医比较文化,主要指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及其他民族医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就前项研究而言,目前一般偏向于传统文化(易、道、儒)对中医的影响之类的论文比较多见,而研究中医对易、道、儒反作用、反影响以及中医在传统文化中究竟有何地位问题的论文较少。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