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为何有这样的说法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常常被大家放在一起谈论。这两个都是清朝时期的人物,而且一生都与一个“情”字分不开。然而有说法称:“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出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初名纳兰成德,后因避讳改成纳兰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身为清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从小就是个文武全才,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但仕途得意的他,却一次次败在情场上。
纳兰容若第一个爱的人,是他的表妹慧儿。慧儿自小就和母亲一起住进纳兰府,与表哥容若青梅竹马。不知不觉间,二人互生情愫,这种初恋的感觉是美妙的。可惜的是,纳兰明珠为了家族利益着想,决心将慧儿送去选秀。纳兰容若知道后崩溃万分,写下那首家喻户晓的《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容若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后来,纳兰容若顺从父亲的安排,娶了两广总督的女儿卢氏。幸运的是,卢氏温婉贤淑,颇识歌赋,与纳兰容若情投意合。然而两人成亲已久,卢氏却始终没能为容若生下子嗣。
纳兰容若是明珠长子,没有子嗣对于家族来说是相当严重的事。于是在父亲做主下,他不得不纳妾严氏。后来,严氏与卢氏先后为容若生下孩子。不曾想,卢氏在生育后不幸感染风寒,最终不治而亡。
三年后,纳兰容若续弦官氏,可他并不喜欢这位继室。一来官氏性格泼辣,让纳兰容若难以接受;二来他始终无法忘怀,温婉贤淑的亡妻卢氏。而就在此时,纳兰容若遇上一个叫沈宛的汉族女子,此女子才华横溢,容若对她渐生好感。
但以当时清朝的背景来说,纳兰家是不会允许一个汉族女子进门的,况且沈宛还出身风尘。在家人的反对下,纳兰容若竟然选择搬出去,与沈宛住在一起。沈宛渐渐发现,纳兰容若始终忘不了卢氏,加上纳兰家是不可能认可她的,于是决定默默离开。就在沈宛离开后不久,纳兰容若便病逝了,这一别,便成了永别。
可以说,纳兰容若这一生,都在为情所困。即使再怎么受到皇帝重用,在人前再怎么风光,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心中所盼,不过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罢了。
因此有说法称“男不读纳兰容若”,就是因为读纳兰容若的诗,容易让自己陷于小情小爱。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怎能局限于小情小爱呢?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出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而从他来到这个人世间起,就注定无法自己主宰人生了。原来,早在仓央嘉措出生的一年前,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其心腹弟子桑结嘉措,为了一己私利,决定找一个傀儡成为第六世达赖喇嘛。很不幸,仓央嘉措被他选中。
桑结嘉措一边隐瞒第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一边设计令所有人都相信,仓央嘉措是“达赖转生”。在罗桑嘉措圆寂的消息泄露出去之前,仓央嘉措和母亲一直在家乡生活着。
仓央嘉措的家族信奉的是红教,红教是允许僧侣娶妻生子的,所以他在家乡原本有一个意中人。然而到了康熙三十五年,前任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终于瞒不住,使得他不得不与意中人分开,被接到布达拉宫,继位成为第六世达赖喇嘛。
桑结嘉措代表的是黄教,他们是不允许僧侣近女色的。也就是说,自打仓央嘉措进了布达拉宫,就注定无法与意中人相守一生了。他一面要受到桑结嘉措的控制,另一面要受到清规戒律的约束,这让他十分痛苦。
据说,仓央嘉措受不了约束,曾偷偷跑出去与意中人私会。可某天被巡逻的喇嘛发现,他被彻底关在布达拉宫,他的意中人也被处置,有的说被处死了,有的说被驱逐出去了。
康熙四十四年,桑结嘉措与和硕特部的矛盾爆发,后者首领上书康熙皇帝,揭发桑结嘉措早年的阴谋,康熙龙颜大怒,不仅将桑结嘉措处死,还下令将仓央嘉措押往京城处置。
至于仓央嘉措最终结局,这就存在不同说法了。比如有说他被押至青海湖,就在打坐中圆寂了;有的说他被和硕特部的人杀害;还有的说他被人偷偷放了,在青海湖隐姓埋名生活下去。
纳兰容若一生爱过三个女人,可每一个都没能与他厮守一生,但他好歹拥有过一段幸福的婚姻。可仓央嘉措呢,他原本有个意中人,却被迫与其分开,就连与其约会都不行。纳兰容若是爱而无终,仓央嘉措则是想爱却不能爱。
因此有人说“女不读仓央嘉措”,是因为他的情诗蹈空一切,容易令女性沉湎于幻想之中。毕竟终日幻想而不肯面对现实,对一个人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
不过,虽说“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但纳兰容容的情诗,读了能让男性更加珍惜感情,仓央嘉措的情诗,读了能让女性对美好爱情更加有向往,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参考文献《清实录》《不羁的西藏情圣: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清史稿》等)
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为什么这么说?
?男不读纳兰容若?是不想让顶天立地的男儿变成多愁善感的人,?女不读仓央嘉措?是不想让本就温柔多情的女子变得对爱情充满不切实际的向往。
如果男子读懂了纳兰容若,可能会变得心思细腻,对往事过于执着;而女子读懂了仓央嘉措,可能会陷入对爱情的向往,期待美好事物的到来,想要的太多,感情太过沉重
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为何这样说?
?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所写的诗句,纳兰容若为悼念亡妻作下一首首悲情诗词,仓央嘉措为逝去的爱情写下一首首怀念之诗,?男不读纳兰容若?是不想让顶天立地的男儿变成多愁善感的人,?女不读仓央嘉措?是不想让本就温柔多情的女子变得对爱情充满不切实际的向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容若的诗词无一不表露出他对世俗的看淡,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世人评论纳兰的悼亡之音无人能超越,字字句句都散发着哀愁。人生如果一直就像初见那般就好了,彼此爱慕却又很害羞,日渐却在彼此面前少了礼数,少了那份悸动,两个人的生活成了习惯,这个时候只想回到当初初见那时,两人红着脸谈论未来。这几句词是模仿女性的角度来写的,轻易变了心的男子让女子感到多么的悲伤无助又心痛,可惜再也回不到从前两人恩爱的模样。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仓央嘉措的诗都透露出他对美好纯真爱情的炽热渴望,爱情的忠贞在他的诗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句诗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独特看法,遇到爱的人,不要担心是劫难还是缘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快乐,哪里还管的上那些?他认为爱情是至高无上的,不应因为世俗之物而耽搁了爱情。
如果男子读懂了纳兰容若,可能会变得心思细腻,对往事过于执着;而女子读懂了仓央嘉措,可能会陷入对爱情的向往,期待美好事物的到来,想要的太多,感情太过沉重。诗人们动了感情,让我们也感同身受,可是真正的读者并不在意?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我们读的是感情,更是自己。
“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男人不阅读纳兰容若的原因:沿着纳兰的性美德风格,清新美丽,悲伤悲伤,非常接近南方的唐朝。而且他还很欣赏李煜,他曾经说过:“花间的话像老翡翠一样,价格昂贵,不适用;纳兰,单词容若,满洲正黄旗人们,清朝大学士纳兰珍珠的儿子。 纳兰文学界之子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武术也很精湛。它是康熙年的前身,而30岁的人为他过早死亡感到遗憾,但是,它是一大类文学诗歌。
李后主它有自己的美,而且更加令人困惑,此外,他的话语还受到《花间集》和某些话语的影响:妻子的爱情早逝,旧梦的后期困境和文学朋友的聚集,因此他没有法摆脱深层次的困惑和悲观主义他厌倦了职业,对有钱人不屑一顾,对正式职业不屑一顾,因此他不在乎任何可以占领的东西,而是永远无法持久的爱,内心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和谐。
妇女不读仓央嘉措的原因:仓央嘉措诗歌是持久且合理的,不仅在中国 藏,汉,蒙人群中,而且在英中, 法,日,俄和其他人的欢迎,翻译成数十个广泛传播的单词。那么,为什么女性不适合阅读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我不想污染梵蒂冈,也不想失去美丽,看来活佛对爱情没有怨恨。女人本来是一群情感动物,她们会以活佛的诗作为驱动力,并且会更加坚定地投资于对飞蛾的热爱,有时是没有道理的,有时是出于道德伦理而做愚蠢的事情。
世界上存在的“ 仓央嘉措爱情诗”很难区分。女人把假手诗当作寻求爱情的圣经,然后打破这一章,正义地唱活佛的说服歌作为情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