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有名的“活阎王”专杀纨绔子弟却无人敢动安享晚年
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很讨厌的一个人就在身边,很想在不撕破脸的同时教训他一下怎么办?
听我的,走向前狠狠地打他一下然后“诚心实意”地道歉“不好意思啊,刚才看见有一只蚊子在吸你的血,为了保护你我只能狠狠的把它打死了,没有打疼你吧。”
看到你这么为他“着想”,想来对方一定会非常感动吧,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不会对你感激涕零也不会怪罪你的。
一、晚清权臣李鸿章“吃闷亏”
哈哈哈,是不是觉得有点茶里茶气的感觉,其实,在百年前的晚清时期就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类似的事情。
只不过,那件事情之所以能被当成历史事件记载下来,就说明了这绝对不是一件普通小事。
事实上这不但不是一件小事,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而这件事情中那个吃了亏还需要和着血往里吞的人不是他人,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名臣,后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一向是褒贬不一的,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改变不了一件事,那就是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权臣,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在晚清时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存在。
可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有人让他吃了一个哑巴亏不说,还让他对那人含泪说出感谢的话,那么这个人是谁呢?难道他就不怕遭到李鸿章的报复吗?
二、“活阎王”杀李鸿章的侄子
你别说,他还真不怕。
他就是晚清有名的“活阎王”彭玉麟,说起这个彭玉麟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是在晚清时期他可是和曾国藩、左宗棠齐名的人物,就连权势熏天的李鸿章都要让他三分。
其实他当时也并不想“戏耍”李鸿章,更不愿意与李鸿章为敌,但是无奈李鸿章有个“坑叔”的侄子,让彭玉麟不得不与李鸿章有了这么一段往事。
李鸿章的侄子名叫李秋生,经常仗着自己的身份强取豪夺、鱼肉百姓。
当地官员因为惧怕李鸿章而不敢有所作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李秋生为非作歹,官官相护的结果就造成了李秋生越发的肆意妄为,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
彭玉麟巡视合肥期间,向来仗势欺人的李秋生依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他甚至就在彭玉麟眼皮子底下强抢了一位民妇。
当时彭玉麟早已声名远播,那位民妇的丈夫在得知大名鼎鼎的彭玉麟就在合肥巡视之后,就一纸诉状将李秋生告到了彭玉麟这里,希望彭玉麟可以为他做主,救回自己的妻子。
彭玉麟知道事情起因之后,怒从心中起,他平生最恨的就是这种仗着自己的家世鱼肉百姓的人了,至于对方是谁的儿子,谁的侄子他可是半点都不在乎的,只要有人犯法管他是谁按律处罚就是了,在彭玉麟这里就是王子犯法都要与民同罪,更何况李秋生不过是个官家子弟呢。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就让人把李秋生抓了过来,向来嚣张跋扈的李秋生依然没有任何的惧怕,十分傲慢地承认了自己罪行。
看到丝毫没有悔改之意的李秋生彭玉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其他父老乡亲们听说李秋生被抓了之后也全都来到了衙门告状,数罪并罚,李秋生莫说是死一次了就是死上十次八次都不为过。
不过,此时的衙门可不止彭玉麟一个官员在,彭玉麟之外还有许多得到消息的当地官员也来了。
要是就这么直接下令把李秋生给杀了,当地官员肯定会阻止的,所以彭玉麟一开始并没有立刻下令杀了李秋生,而是下令打李秋生的板子,却也不说打多少板子只是让官差不停的打。
当地官员一看这可不行啊,这样打下去是要出人命的。或许李鸿章拿彭玉麟不会怎么样,但是李秋生死后李鸿章一定会迁怒他们的。
为了自己的官途、小命,他们开始昧着良心为李秋生求情拖延时间,等待安徽巡抚的到来。
彭玉麟虽然是想直接把李秋生就这样打死算了,但是当得知安徽巡抚要到的时候,他很清楚如果在安徽巡抚到来之前不能杀了李秋生的话,事情会变得复杂起来。
他叫停了打李秋生板子的官差,当着诸多官员的面让官差把李秋生带下去,同时偷偷下令将李秋生斩首,他自己则开始与当地官员虚与委蛇。
当地官员天真地以为彭玉麟终于想清楚了,不再为难李秋生了,心里松了一口气也不再关心李秋生,安心地等着安徽巡抚的到来。
等到安徽巡抚接到消息赶到的时候只看到了李秋生的头颅,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不过彭玉麟虽然刚正不阿,但他也并不是完全不把李鸿章看在眼里的,对于李鸿章他多少还是有几分忌惮的,虽然也不多吧,为了让李鸿章无话可说他先发制人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
信上的大意是,李秋生仗着李鸿章的势鱼肉百姓,将李鸿章的名声都败坏光了,他为了维护李鸿章的名声,只能把李秋生给杀了,希望李鸿章不要怪他,当然了也不用谢他。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仿佛彭玉麟杀李秋生真的只是为了李鸿章好似的,饶是饱受丧侄之痛的李鸿章,也只能将自己那口心头的恶气含泪咽下,给彭玉麟写下致谢信。
三、弹劾恩师亲弟弟
别以为彭玉麟只是对外人这么狠,其实他对自己人同样狠。
在满清时代虽然一直都在说满汉一家,但其实也不过是口头说说罢了,许多汉人若是没有满族高官的举荐都是郁郁不得志的。
彭玉麟一开始并不是武将,而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子,可即使他的学问再好,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他还是一直处于报国无门的尴尬境地。
直到后来他的好友曾国藩训练新军,在曾国藩的邀请下他才加入了湘军,虽然是弃笔从戎,但是彭玉麟还是实现了他的抱负。
他为湘军训练出了一支战斗力非常强的水师部队,(这支水师部队为现代海军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为此彭玉麟也被称为海军的创始人)。
这支部队在后来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彭玉麟为此也进入了朝廷的眼中,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曾国藩慧眼识英才就没有后来的彭玉麟,对于彭玉麟而言曾国藩是伯乐也是他的老师,是他亦师亦友的存在。
对于他人而言,彭玉麟这样的一个出仕方式,就证明了他是曾国藩这一派的人,很显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表现出了对于彭玉麟的好感主动与他结交。
只是很明显,彭玉麟和曾国荃不是一路人。
彭玉麟一开始看在曾国藩的面子上与曾国荃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彭玉麟发现曾国荃虽然骁勇善战,但却也是个滥杀之人。
仅仅彭玉麟就发现两次,曾国荃在攻下太平天国的城池后为了泄私愤、谋私利屠杀了满城的百姓。
发生了这件事情让向来爱民如此彭玉麟如何能忍?他开始给曾国藩写信请求诛杀曾国荃。
曾国藩怎么可能杀了自己的亲弟弟,只能想办法把事情给压下去,但是彭玉麟接二连三的弹劾让曾国荃很是愤怒,于是他就派了自己的亲兵柳寿田去监视彭玉麟。
却不想柳寿田仗着有曾国荃给他撑腰,不但接二连三的污蔑彭玉麟,还在军中为非作歹,让彭玉麟忍无可忍将柳寿田关押了起来,给曾国藩写下了第三封诛杀曾国荃的信。
这件事情让曾国藩很是生气,他不知道彭玉麟是怎么想的,一天到晚想让他这个做哥哥的杀了自己的亲弟弟,难道自己把他提拔起来,就是为了让他让杀自己的亲弟弟吗?
只是曾国藩心里很清楚,这件事情就是自己弟弟的问题,彭玉麟没有任何过错,为此,他虽然对于彭玉麟很是不满,却是不能真正拿他怎么样,只能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把他调离的远远的,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很显然,曾国藩的算盘打错了,他对于曾国荃都毫不手软,更何况他人呢?在他任职水师期间先后弹劾不称职的将领一百多人,想想就知道曾国藩有多头疼了。
曾国藩大概也没有想到,后来的彭玉麟竟然会“杀”出名来,愣是给自己弄了一个“杀阎王”的名号,成为了一个个纨绔子弟的克星。
如此一想彭玉麟真的是给曾国荃情面了,至少他只是让曾国藩杀了曾国荃而不是自己动手。
四、“杀尽”权贵家纨绔子弟,却是无人敢动他
彭玉麟虽然在现代的名声并不像宋代的包拯、宋慈、明代的海瑞那般家喻户晓,但是他当时也的确是晚清的一股清流。
更让人意外的是,彭玉麟这个“杀”出名的“阎王”在杀了无数权贵家的纨绔子弟之后竟然无人敢动他,他不但曾经官拜兵部尚书,而且得以安度晚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人生在世容易被人拿捏住无疑是因为在乎,而彭玉麟无论是对权和钱都不在乎,他一生唯一的抱负就是报效祖国,不然他也不会六辞高官,却在需要他打仗练兵的时候再次回归。
或许在当时那个“士农工商”的时代有钱不一定有权,但是有权一定会有钱,彭玉麟既然连权都不在乎了,又怎么会在乎钱呢。
至于从他身边的人下手,抱歉彭玉麟压根没有给你这个机会,当他的外甥贻误战机,还未等他人反应过来作为引子对他下手的时候,他已经把人给杀了。
所以其实并不是当时那些权贵们不敢杀他为自己家里的孩子报仇,而是他们压根就找不到机会杀彭玉麟。
总不能彭玉麟没罪给弄个“莫须有”的罪给杀了吧,那在当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先不说彭玉麟无论是在百姓还是军中都有很大的威望,就是当时的当权者也会保护彭玉麟的。
毕竟这么一个有能力、没有私心,一心只想着忠君报国丝毫威胁不到皇权的孤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像彭玉麟一心为国为民做实事、有战功、有政绩、受百姓爱戴的人竟然只在清史上有寥寥数语,大概这就是那些人对彭玉麟做出最大的报复了吧。
历史上被称之为“活阎王”的人是谁?彭玉麟是谁?
在我国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及其的腐败,很多官员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官位,对自己的上司更是溜须拍马,想尽各种办法拉拢关系,哪怕是做一些龌龊的事情。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当时就出现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他不畏权贵,为人耿直,就连当年朝廷的宠臣李鸿章与曾国藩也会畏惧三分,这个人就是彭玉麟。
彭玉麟,原本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卒,在转投曾国藩后,开始慢慢走向人生顶峰,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由于彭玉麟太过于正直,正直得不近人情,所以人称“活阎王”,与他的老上司曾国藩“曾剃头”的外号,有得一拼。
彭玉麟跟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共同创建了湘江水师,战斗力一度领先世界,也让垂死挣扎的清政府看到了一丝希望。刚开始的时候,彭玉麟和曾国荃的关系非常好,齐心协力帮助曾国藩搞好湘军。但是,攻陷安庆的时候,曾国荃对安庆进行屠城,无论男女老少一律杀死,他把百姓的尸体丢在长江中,堵了河道,血流成河,十分残忍。
彭玉麟知道后非常愤慨,就上书曾国藩,要求他大义灭亲。结果可想而知,曾国藩并没有处罚他弟弟。为此,彭玉麟还三次上书要求曾国藩处死曾国筌,直接把曾国藩给气病了。从此彭玉麟与曾国荃结下了梁子,且得罪了曾国藩。
彭玉麟为人正直,不仅不怕得罪上司曾国藩,就连当时慈禧太后的宠臣李鸿章也不放在眼里。
李鸿章的侄子叫做李秋升,经常性的欺男霸女,只要是被他看上的女人,无论是有没有老公,都不会停止自己的行为,当地的百姓官员们几乎是有苦说不出,有冤不能说,憋屈得慌,彭玉麟可不会惯李秋升这样的臭毛病,看到他做的这些事情以后,直接用水火棍将他活活给打死了,还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李鸿章。
信里面是这样写的,“你侄子为非作歹,引起民愤,我现在已经替你把他给杀害了,咱们都是同僚,感谢的话就不用再说了。”据说李鸿章看到信以后,气的口吐鲜血,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的回信说十分感谢彭大将军替我整顿家风。
令人意外的是,作为“活阎王”的彭玉麟,虽然得罪了很多重臣,却在官场里混的还不错,并得以善终,还被赐太子太保,谥刚直,并建专祠纪念,这也算是一个奇迹。
求《雷雨》内容概括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故事发生在本世纪20年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里。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他的发家有一段血腥的历史。他曾包修哈尔滨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工人200多名,他却从中赚了60多万元。还指使矿警镇压矿工,枪杀30多人。三十年前,他在当大少爷的时候,曾和家中的女仆侍萍,并生下了两个儿子。为了个人的远大前途,他把侍萍抛弃,准备应娶名门侄女蘩漪为妻。在大年三十儿风雪之夜,他逼迫侍萍带着刚生下的小儿子离开周家。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河自尽了。 周浦园与蘩漪结婚后,他仍以极为专横的态度虐待她。在家中他是说一不二的活阎王,任何人不得违抗他的命令。蘩漪出身于富家,是个有文化的阔小姐。她从小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到周家后,她不甘心与做周朴园的附属品。强烈要求自由和幸福。由于周朴园的虐待折磨,她内心感到十分孤独与愁苦,她的生活犹如一口枯井。不久她竟然与家中的大少爷,也就是周朴园和侍萍所生的儿子周萍发生了乱伦的关系。周萍是个纨绔子弟,养尊处优的家庭生活使他对父亲和罪恶家庭一直抱虔敬的态度。他和蘩漪的事情发生后,周萍更加开始厌恶自己的家庭,踏步不愿面对父亲,面对蘩漪,甚至讨厌自己。他和家中的使女四凤产生了感情,而四凤正是当年投河自尽未死的侍萍与周家男仆鲁贵所生的女儿。此间,蘩漪的儿子周冲也十分爱恋四凤。周萍和四凤的关系被蘩漪发现后,她雷霆般地愤怒,犹如一匹执拗的烈马无所顾忌地狠狠咬住周萍不放。她痛斥周萍,甚至当众揭穿他的隐私。这使得周平对他更加厌烦,蘩漪每靠近他一步,他都非常的厌恶。 对此,蘩漪并不死心,她不甘与忍受周家父子两代人的欺辱,她要不择手段地进行报复。一天,她通知四凤的母亲鲁妈,即当年的侍萍,让她立即把女儿带回家去。蘩漪想以此来割断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迫使周萍回心转意,重温他们往日的旧梦。 侍萍是个纯朴,刚毅的劳动妇女,一生坎坷的遭遇、痛苦的磨难,使她提高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一天,她来到了周家。当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四凤正要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而且是和自己当年和周朴园生下的周萍。她百感交集。悲愤、抑郁,以及各种矛盾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为了让女儿远离周家,她决定带女儿离开此地。可这是四凤已经和同母异父的哥哥发生了关系,身怀有孕。 这一天,鲁妈的儿子鲁大海作为矿上的工人代表也来到周家。他是来找周朴园谈判的。鲁大海实际上是周朴园的二儿子,当年侍萍被赶出家门时他还是个婴儿。在周家他受到了周家父子的侮辱,还遭到了自己的亲哥哥周萍的打骂。面对周萍,鲁妈不禁脱口喊出自己日夜思念的话:“你是萍……”但瞬息间,理智和环境驱使她改口说,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接着她又呼天喊地的:“冤孽是在我心里头,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 周朴园当年得知侍萍不在人间,感到良心发现和内疚。他告诫儿子要永远纪念自己的生母,还对侍萍生前的生活习惯和室内陈设样式,都要一概保留不许更改。可当他认出面前的侍萍时,却又厉声地说:“你来干什么?”为了安抚侍萍,他以一张5000元的支票相赠。侍萍当场将支票撕得粉碎。 当天夜里,外面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周公馆内的一切都被说破了。四凤和周冲在向外奔跑中触电身亡,周萍悲愤交加饮弹自尽。周朴园这兴旺一时的封建家庭,在风雨中飘摇……
诸葛亮死后墓葬为何无人敢动?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智慧聪颖的人物。关于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外交家,三顾茅庐之后被刘备请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帮主刘备打下江山,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核心级别的重要人物。
诸葛亮一生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慧的代表人物。只是可惜天妒红颜,让诸葛亮这样的优秀人物却没有好好安享晚年,反而英年早逝,诸葛亮死后墓葬有很多处,但是没有一处是真实的,至于诸葛亮先生真正的墓葬位于何处目前还是无人知晓。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对于自己死后陵墓的选址应该也是比较重视的,然而据说,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对于安葬问题已经做出交代,交代他人自己死后不要刻意的为自己寻找墓葬的地方,就将自己装入棺材,在运输的途中,绳断之后所在的地方就是自己墓葬之地,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人找到诸葛亮墓葬的真正位置。
在汉中定军山脚下有一个诸葛亮的衣冠冢,称为武侯墓,是人们最熟悉的诸葛亮墓,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墓葬,仅仅就是一个衣冠冢,所以里面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可以盗取的。这也是诸葛亮现在墓葬得以保存的一方面原因,至于诸葛亮死后的墓葬无人敢动也是存在多种说法的。
首先,目前对于诸葛亮的墓葬所在位置还是无法知晓的,同时诸葛亮墓葬的位置也是一个还没有解开的迷;其次,诸葛亮先生一生节俭,嘱咐他人死后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金银珠宝,带不走的尽量不要带,可见诸葛亮先生的墓葬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陵墓,没有什么可偷,因此也无人去动;最后,诸葛亮先生在辅佐刘备打江山的时候,凡是都为他人考虑,享受百姓的爱戴,更是智慧担当,死后就应该得到安歇,综上可以说诸葛亮的墓葬是无人敢动的。
诸葛亮先生的墓葬所在位置目前是比较神秘的,并且诸葛亮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效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