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材名词解释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药材名词解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药品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药物和化学试剂的总称。
特性介绍:
从使用对象上说:它是以人为使用对象,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有规定的适用症、用法和用量要求;从使用方法上说:除外观,患者无法辨认其内在质量,许多药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不由患者选择决定。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基本解释:
解释
◎ 药品 yàopǐn
(1) [medical drclgs and chemical reagents]∶药物和化学试剂的总称
(2) [pharmaceutical]∶药物制
中药一词产生于什么时候?
随着17—18世纪我国西学东渐速度的加快,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由于中西药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便于区分,人们逐渐把中国传统药物称为“中药”。
如,在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近代名医张锡纯10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异。云:“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由此可见,“中药”一词在20世纪初正式开始启用,成为我国传统药物的称谓;然而,广泛使用“中药”一词则较晚。
在1950年之前,中医学校的教科书中和出版的药学书籍中罕有“中药”一词作为书名、学科名或机构名称。
直到1950年以后,“中药”一词才大量出现在行政机构、学校、书籍、团体和会议的名称上,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传统药物多以“药”“毒”或“毒药”称谓表述。“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中药”是一种药物分类术语,是相对“上药”和“下药”而言的,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中药的发明与应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中药一词则出现较晚,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为了区分两种医药学才有了中药之称。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中药剂数是什么意思?
中药剂数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个专业术语,指中药处方中所使用药材的总量。
其数值是由各种中药的用量加总计算而来的。
中医药学追求的是“相信天然、感悟生命、化腐朽为神奇”的理念,中药剂数的概念恰恰是与此相吻合的。
因为中医认为,药物使用的量要适当,掌握好量的大小,才能发挥出药材的作用,避免药物过量或者是不足的情况出现。
所以中药剂数,也成为了中药处方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材名词解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材名词解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