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高掌权者并不是慈禧而是她手段比慈禧还狠名字很熟悉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清宫遗闻》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晚清大权几乎都被慈禧掌握,慈禧心机极深,擅长御人制衡之术,以至于慈禧居于万人之上,得以干起祸国殃民之事,让华夏大地和中华民族都经受了极大的苦难。
但事实上,晚清政治当中还有个女人,她的权力比之慈禧还要大,是真正掌控清末政治的人物。她就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两宫太后中的另外一人——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出生于1837年,比慈禧小两岁,但是两人却都在1952年进宫,之后两人的轨迹却又全然不同。慈安太后进宫之后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嫔妾,但是却深得咸丰帝喜欢,仅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嫔妃晋升成为了皇后,除了本身慈安太后年轻貌美之外,就是她本身的心机、才能和品德都十分出众,而且极其了解咸丰皇帝,所以受到如此荣宠。
而慈禧进宫之后,却花了5年时间,靠着在1856年生下了皇子载淳,这才被封为了贵妃。1860年,清朝再次败于英法联军之手,咸丰帝本身就体弱多病,因为战争不得不逃往热河,颠沛流离之间,加上亡国之忧,没多久就身死于热河。
而咸丰帝仅有载淳一子,载淳自然就成为了下一任皇帝,是为同治帝。慈禧也正是沾了自己儿子的光,这才登上了皇太后之位,但即便如此,此时朝堂大权,依然掌握在慈安太后手中。
1861年咸丰帝临终之前,就将“御赏”印章交给了慈安太后,意味着慈安太后是咸丰帝认证的唯一能够执掌后宫大权、母仪天下的人。慈禧之所以能够成为两宫太后之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慈安太后本身对朝政并没有太大兴趣,而慈禧对权力的欲望却尤其之甚,反而能够帮慈安分忧而偷闲,因而慈安太后才让慈禧跟自己一起理政的。
慈禧也深知自己完全是靠着“母以子贵”和慈安太后的宽仁才得以走到清朝权力核心之中,因此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丝毫不敢对慈安太后放肆,平时大多数时候慈禧都对慈安太后以姐妹相称,用以尽量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在晚清宫廷之中,有个名叫安德海的太监总管,十分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因此专权跋扈,傲慢不堪,为非作歹,构陷朝臣。1869年,他请求慈禧去江南置办龙袍,想要从中再吞钱财,结果慈安一声令下,就让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捉拿,话不多说就处置了安德海。
而得知跟随自己多年的太监被杀,慈禧也不敢冒犯慈安,反而是忍了下去,让另一个奴才李莲英代替了安德海的位置,安德海之死就这样结束了。由此也足见慈安太后对慈禧是有绝对的压制力的。
根据《清宫遗闻》所说,慈安品德出众,朝臣莫不敬仰,加上咸丰帝授命,因此得以掌管战略大局,可以理解为慈安才是真正的皇帝。而慈禧才能过人,负责具体策略的实施,相当于慈安太后之下干活的臣子,从这一点来说,慈安也压过慈禧一头。
1872年,同治帝17岁的时候,慈安和慈禧两个太后都给同治帝选择了一个皇后人选。最后同治帝没有选择生母慈禧太后推荐的富察氏,而是选择了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从这一点看来也能够知道慈安在清廷和同治帝心中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慈禧当时被慈安压制,慈安负责统领全局,慈禧负责具体实施,让当时的清朝反而出现了“同治中兴”之相。可惜慈安太后在1881年就早早离世,年仅44岁。很多人猜测慈安之死很可能跟慈禧有关,但目前更受史学家公认的,是慈安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事实上,慈安虽然无心于权力,但其政治能力和影响力其实都在慈禧之上,慈禧真正作威作福,是在慈安死后才开始的,因此慈禧能不能对慈安下手都是一个问题。
但总而言之,原本能够压制慈禧的慈安早早离世,让慈禧从此再无牵制,这才有在同治、光绪两帝都垂帘听政的结果,才有慈禧后来的祸国殃民之举。如果慈安不这么早死,我国的整个近代史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消后人观而叹息。
晚清慈安一个被忽视的人一个比慈禧更强大的角色
在晚清历史上,有一个角色一直被忽视,也不能被忽视。她是东宫慈安太后,和慈禧一起吊死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形象似乎可有可无,她的存在似乎是一个错误,她的幕布更像是慈禧的一个道具,顶多是一个令人同情和可怜的人物。其实这是一个致命的误读。她是一个真正的具有大智慧的人,但不幸的是,她在壮年时突然去世了。如果慈安没有英年早逝,也许晚清中国的历史会是另一副面孔。
总理的后宫很受欢迎
牛哲鲁是满洲黄岐人。她16岁入宫就被做了妃子,然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以火箭般的速度登上皇后宝座,这在整个清朝都是非常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钱璐出众的美貌、气质、修养和性格。从此,慈安开始了他的宰相后宫生涯,母亲的文书生涯。后宫聚集了很多资深女性,很难管理这个群体。无风则浪三尺,平地起满浪。历史上被废黜的皇后不计其数,从头开始又从头结束的很少,但钱璐能笑到最后。
咸丰帝桀骜不驯,风流倜傥,几乎不可能看上任何一个女人,即使是手段高超的慈禧。除了钱璐皇后,她一直被都荣宠坏,直到咸丰帝去世。很明显,他心脏不好。历史上,她一直被认为是“单纯而高贵”的。这个评价恐怕是有答案的。作为后宫之主,我有很大的权力和责任来管理皇家后院。为了让这些皇帝的女人“安居乐业”,即使她们之间互相争斗,也不能鸡犬升天;即使是《刀光剑影》也不可能充满硝烟;不能整天地震,永远不得安宁。这就要求皇后要有超强的管理水平和有效的能力来处理与嫔妃、丈夫、皇帝的复杂关系。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她一定是世界上所有妻妾的榜样。当时强调的是女性道德,女性话语,女性优势,尤其是女性道德。总之,要做一个贤惠的女人,皇帝的女人要优于普通女人,皇后尤其要加一个“更”字,劝她为世人作出榜样。钱璐显然是优秀的,“真”就是“肯定”和“固定”的意思。意志坚强,坚持正道,忠诚,努力。“仙”的意思是优雅、美丽和宁静。没有野心,没有嫉妒,做自己该做的,不要越界。哪个不会接受这个形象?谁会不喜欢呢?因此,她受到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广泛尊重。
咸丰帝为了躲避英法侵略者的猛烈进攻,万分焦虑地逃到热河避暑山庄,无法送走他。他经常拿身边的太监、宫女等人出气。一方面,钱璐理解和关心丈夫内心的痛苦,不时用温柔的感情安慰和放松她。另一方面,这些无辜的奴隶被用各种方式礼貌地安慰着。“嫔妃们受到谴责,都是由中宫出面调解,尽可能表现出仁慈。”咸丰帝看到河山被毁,却无法改变其中的一部分。无奈之下,他只能得过且过,自虐自娱。他亲笔写下“与人同乐”四个字,让人挂在卧室里。大臣嫔妃都知道不是这样的,只是着急,没人敢给自己找麻烦。只有慈安听了我的话,能够劝服我,下令删除。皇后的建议让皇帝慢慢冷静下来。
咸丰帝虽然年轻,但内心如此之深,很难见其一二。热河病逝,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慈安皇后叫到身边,给她至高无上的权力去对付任何人,尤其是慈禧太后,她可能“非法依仗自己的孩子”。并给皇后一枚“御赏”印章,此外,给长子载淳一枚“同道”印章。任何由八命大臣颁布的法令,都必须盖有“御奖”和“团契”的印章才能生效。皇帝和皇后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可见一斑。
钱璐确实值得这种信任。她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据《国语北城》年《朝觐女王》:“盛家拓口无遮拦,朝廷中田可恃乎?”皇帝领导大业,书中有“文祥”二字。后来他说:“大哥年轻,豪爽。他是佳能的时候,安可有受托人吗?”皇帝闭上眼睛,想了很久。许大吃一惊,道:“你能行。”急需工作。当瓦仁被释放到新疆时,他是叶尔羌族的副部长。皇帝崩了,现在被紧急召回北京,勒令念我宫。文祥驾驶着飞机,米娅就靠它了。穆宗即位后,受到了尊敬。他就是,以董太后的名字命名。亲爱的生母是慈禧太后,以西太后命名。钱璐聪明,慈溪警察机智,两宫一心。文祥引用唐杰的话说,他嫁给了巩义王子。所以同治初年是有一些不足的。慈安失陷后,几年前当了神父,两年后开始园艺。“相对大臣,王子的老师,是政治局面的基石。钱璐的话意味着抓住了核心和重点。他的政治头脑和策略是杰出的。
大象手里有看不见的流苏。
咸丰帝死后,现存的政治结构被打破。本来想利用慈禧太后和皇帝的政治地位,实现与顾铭八大臣的平衡,但政局未能实现,导致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信友政变”。首先,由于八大臣的专业知识和傲慢,政令根本不和宫城太后商量,甚至拒绝遵守咸丰帝规定的需要宫城太后盖章的圣旨。他们认为女性只能管理好后宫事务,女性的干预是违背宗法制的。更有甚者,他们敢对年轻的皇帝大吼大叫,这无疑引起了宫城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的极度不满,很快就形成了两个尖锐对立的政治集团。
钱璐是一个安静的人,对权力和政治不感兴趣。然而,险峻而紧迫的现实迫使她选择了靠边站,因为她在皇宫多年的合法地位是任何人都难以撼动的,她的巨大影响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她是重量级人物,谁加入谁就能获得绝对优势。所以,她选择了皇帝,慈禧和易。以载垣、段华和肃顺为首的大臣顾铭不见了,这拉开了太后两宫的帷幕。
慈禧才华横溢,政治欲望强烈。虽然一开始不太擅长,但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钱璐性格孤僻,不喜欢政务,所以她让慈禧做这件事。她很高兴自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为所欲为。钱璐对任何重大政治事务都有最终决定权,因为虽然她也是太后,但钱璐是领导,她不敢逾越。慈禧太后不怕谦虚,也不怕不敬。所以在两宫并挂的时期,这个政策还是比较明智的。钱璐超越了美德,拥有巨大的威望和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慈禧太后高人一等,一切政务都能轻而易举处理。它们各有优势,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宦官安德海是慈禧的密友,聪明伶俐。据史书记载,他能读写《论语》和《孟子》。但他一点也不书生气,而是多才多艺,聪明伶俐。他的特长和看家本领就是看他的字,猜,试,拍马屁不露痕迹。忠于主子,为政变成功立下汗马功劳,快刀斩乱麻,一举消灭了肃顺集团。他柔媚的功夫天下第一,慈禧宠之如死。慈禧爱听什么,安德海就说什么。慈禧会为所欲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讨主子欢心。慈禧喜欢去看戏曲,安德海在西苑建了一座大型戏楼。当戏剧瘾爆发时,她可以立刻打开舞台。有时候心情好的慈禧会穿上戏服,BLACKPINK上台。安德海不失时机地称赞说:“太后就像月宫里的嫦娥。她真是个仙女啊!每当安德海看到慈禧安静地坐着,就会谄媚地说:“太后真是南海观音。”她有无限的优点和优势!不管慈禧怎么想,死了都会笑。安德海成了身边人少的人物。从上到下都知道这个,应该是怕他,怕皇帝。
有慈禧做靠山,安德海可以说是志得意满。同年冬,设宴款待,正式迎娶美丽的马赛惠班花。对于这些,慈安太后视而不见,从来没有任何征兆。一如既往,主和奴隶一样大。然而,安德海误解了太后钱璐的耐心和决心。
同治八年八月,他借此机会在江南买龙衣炫耀。一路上,他举起一面旗帜,铿锵有力。一路上,他大肆索要物资,甚至打电话培训地方官员。慈禧自以为有强大靠山,对文不理不睬,尤其是把“太监不得出宫”的铁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出场。慈禧虽想保她,慈安却“命她治之”。举起手来,大家鼓掌。慈禧太后再苦,也不能公然对抗义主,更不能对抗黄煌的祖训。你不在乎那些小事,但原则永远不会放过。这是钱璐。
薛福成,光绪年间任驻英大使,后历任光禄寺、太常寺、大理寺、左夫钦差大臣。他在《雍笔记》年记载:“两江总督何桂清,被困城中,逃往寒凉。他把自己奢侈的胜利送进监狱,赏赐曾国藩、左、李鸿章。《大清全史》,出版于1914年,记载:“元朝改革之初,曾圣人皆知,命为两江总督。我认为郑文遇到了他,并为他的国家努力工作。东宫从军政、治理、嫉妒、奖惩等方面用词。没有和郑文商量。所以当时有一句话:“天下人都要向偶尔来东宫的人致敬,因为东宫对于军事和就业都很重要。”
与慈禧联手,她倚重易、武仁等贤人,任用曾国藩、左、李鸿章等优秀汉将。他们的内外向度和明确的治道,使得“中兴形象”在同治时期出现。
如果你聪明,你会有先见之明。
听政不是宫廷政治的常态。相反,只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是基于长远利益的权宜之计。对此,会有很多满腹圣贤书的大臣对此不满。因此,保持内部团结,不犯重大行政错误就显得尤为重要。26岁的钱璐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按照宫廷的规矩,女王是她的权利。她的儿子最有资格成为储君,而其他妃子都很普通,地位与皇后相差甚远。妃子可以有很多,皇后只能有一个。当皇后没有子女时,其他妃子选作王子的儿子必须由皇后收养,成为皇后的儿子,才有资格。王子会被女王带着、带着、爱抚着、抚养着,生母却无权维护,甚至连看都不能随便看一眼。
但是两个女人被吊死了,皇帝还年轻。这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如果我们遵循过去的旧规则,就会有缺点。钱璐做到了。她下令关闭其他宫殿的大门,并让生母慈禧和生母住在养心殿,共同抚养6岁的同治皇帝。当然,这就打破了法庭的规则,个人的专属抚养权也被分割了。和皇帝的感情培养也增加了难度系数和不确定性,这显然对她不利,但对大局有利。慈禧对陆仟的做法既高兴又惊讶,这是一种特殊的恩惠。你不怕你自己的母亲和儿子和你朝夕相处吗?看看钱璐是怎么说的!“我的两个寡妇抚弄着一个孤儿。如果不幸的叛徒抓住机会制造人造语言,那么世界将会消失。如今,我生活在一个日日夜夜相见,互秀的地方。为什么要快乐?”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钱璐的眼光、胸怀、气度和大局意识。后来,事实证明了钱璐的远见卓识。
光绪年间的学者兼吏部尚书胡思敬在《国文北成》一书中写道:“穆宗结婚后,分住不同的宫殿,成为千古之谜。戊戌变法期间,慈禧住在颐和园,母子很少见面。康党在邪恶方面取得了进步。钱璐的愿景遥不可及。”胡思敬认为,皇帝长大后结婚独居,两宫分居。四十多岁的钱璐突然去世,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对朝廷的形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后来的戊戌变法也是因为光绪和慈禧异地居住,交流变得稀少。这导致了皇帝和后主之间的怨恨与互不信任越来越大,最后酿成了血案。钱璐,一个年轻人,很久以前就能看到这一步。他有着深刻的政治远见和远见。
钱璐对慈禧是谦让的,但这并不是推卸抚养和对待小皇帝的责任,而是像慈禧的生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和爱护她,比生母更敬业、更善良。因此,同治对陆仟更加尊重,更加亲近,更加自然,更加自由,更像一对母子。钱璐和慈禧在选帝共治的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安看中了阿鲁特的女儿崇琪,她文静、聪明、贤惠;慈禧看中了福查的女儿凤秀,她在闽中年轻英俊,举止优雅。钱璐没有原则上同意,但它没有任意行使否决权和决策权。她反而把权力交给了同治皇帝,让他自己选择。结果,同治皇帝和陆仟都同意了。如果同治没有早逝,清朝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人们一致认为女王比美德更重要。皇后的地位很重要,关系到整个政府的形象、得失、兴衰。历代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钱璐在这里战斗。慈禧太后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没有妥协。钱璐把选择和判断的权利交给了皇帝本人。一方面可以避免两宫分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平,说服了慈禧和外交大臣;另一方面是对同治皇帝有信心。结果慈禧放弃了。这件事再次证明了慈安在皇帝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对朝廷重要政策的不可比拟的影响。
慈安的突然去世,对清朝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从此慈禧独霸天下,自尊自爱,混乱,鲁莽,强大,强大,垂死,一天比一天早,一天比一天晚。慈安就是这么聪明的人,因为他喜欢声音,大象看不见他,他聪明,笨拙,能言善辩。
权利比慈禧大,名声比武则天好,是历史上哪一位女掌权人?
我国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在这2000多年当中,基本都是男尊女卑的生活状态,女人基本都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在朝廷当中几乎看不见女性的身影。但是如此漫长的时间总会有一些例外,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也出现了几位女性的掌权之人,她们手中的权力可以说并不比那些男性的皇帝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些女性的掌权人普遍名声都非常的不好,比如唐朝的武则天,比如清朝的慈禧,虽然在当时无人敢说,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评价来说,他们两个却并不是很好。但是有一位女性掌权人,她的权力比慈禧更大名声比武则天更好,她就是邓绥。
邓绥自小出生名门,可谓是才貌双全,后来被当时的皇帝汉和帝选中,进入到了皇宫当中,成为了皇帝的妃子,但是其却并肆宠而娇,做事也是本本分分,对于其他嫔妃甚至是下人也非常的平易近人。这让汉和帝对其非常的喜欢,在之后的册封当中更是将邓绥册封为了皇后,成为皇后的邓绥依然不改初心,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不可一世,反而更加的谨小慎微,只是本本分分的做一名皇后。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汉和帝还在年轻壮年的时候却不幸英年早逝,而这时邓绥的孩子还不满百天,当时汉朝的习俗便是如果孩子太小的话,那么便由当时的皇后掌权,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再将权力归还给未来的皇帝。所以邓绥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当时的掌权者,不过邓绥并没有因此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反而更加的兢兢业业,勤勉执政,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认真教导自己的儿子,让他之后成为一个好的皇帝。
邓绥成为了当时的掌权者,就让自己的家族当中派了一些人进入朝堂之中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但邓绥却并没有因此放松对族人的看管反而更加严格,告诉他们要效忠朝廷,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家族之人,邓绥也是格外的严厉,并没有一味的纵容他们。在其孩子长大之后,邓绥便将国家的权力归还给了他的孩子,可以说相比于武则天与慈禧,邓绥要强上太多太多。
在晚清时期,敢跟慈禧叫板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咸丰皇帝去世后,同治帝登基,由于他太年幼,大权基本掌握在慈禧手里,初尝权力滋味后,慈禧便着魔了,她用尽手段暗杀了慈安,同时又逼死自己的儿子同治帝,跟着立光绪帝为傀儡皇帝,就这样慈禧成为晚清实际的掌权者。
光绪帝是同治帝的堂弟,他见堂哥死得那么惨,对慈禧自然也非常害怕,要知道同治帝是她的亲生儿子,慈禧都没放过,更何况是她一个侄儿,所以一开始光绪帝对慈禧百依百顺,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且还管慈禧叫"爸爸",这个称呼听起来不伦不类,但慈禧喜欢听,光绪也就只能叫。
虽然光绪帝表面看起来很老实,但慈禧还是不放心,于是她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光绪,隆裕皇后,表面上是为了个侄儿找个好老婆,实际上是监视光绪帝一举一动,就像曹丕把静姝放在司马懿身边一样,光绪帝虽然软弱,但也不笨,他早就看出这个老婆是一双耳目,所以不喜欢她,反而对珍妃比较喜欢。
珍妃不仅年轻漂亮,而且说话好听,讨得光绪帝喜欢,然而慈禧太后却看不惯这个珍妃,三番五次找她的麻烦,珍妃崇尚西学,打扮时尚,她在外面开了一家照相馆,被慈禧知道后,就被打屁股,被打之后珍妃更狠慈禧,心里想着该如何除掉这个老妖婆。
很快珍妃找到机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变法了,他们需要光绪帝的支持,所以有了公车上书,但变法的内容跟慈禧的利益相冲突,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是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冲突,但在珍妃看来,这是自己跟老妖婆之间的对垒,鹿死谁手就看这一次了,所以她非常支持光绪帝。
光绪帝被慈禧压了这么多年,心里也累了,也想趁机扳倒慈禧,虽然戊戌变法只有103天就失败了,但这一切都是因为袁世凯高密,否则的话康有为等人很可能成功,成功之后是什么样子?慈禧天后定然被吵架问斩,光绪皇帝夺回皇权,而隆裕皇后自然被废掉,珍妃也就顺利成为皇后了。
很明显珍妃想通过戊戌变法扳倒慈禧,按照她的智商来说,比起光绪帝只高不低,日后她也可以学习当年的慈禧,把光绪帝给毒害了,那么整个大清就是自己的了,珍妃是晚清时唯一敢跟慈禧叫板的女人,还差点取代了她的位置,可惜功亏一篑,戊戌变法失败了。
慈禧被珍妃暗中摆了一道后,从此怀恨在心,后来八国联军打过来,她把珍妃推入井中,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珍妃的贞操,实际上是公报私仇罢了.
清朝女强人不只有孝庄、慈禧,还有谁掌权53年低调无名?
她是孝和睿皇后,是嘉庆的第二任皇后,更是清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后。她出身于满族镶黄旗,是世家大族之女。最开始她在嘉庆还未等位之时就做了他的侧福晋,等位之后立即被封了妃位,之后又被封为皇贵妃,在皇后逝世之后被帝王立为皇后。她在后宫的生活可谓是顺遂至极,仅仅数年就成为了后宫最高的掌权者,并且被帝王所看重。
她的掌权不同于慈禧的掌权,她从不干预政事,而是一心管理后宫,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她作为皇后的期间,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各个妃嫔都少有与人争斗。她生下了一女两子,女儿自小夭折,她将前皇后留下的嫡子接到身边,视如己出,与自己的儿子一同细心将他们抚养长大。这位继子也十分尊敬她,不仅在等位之后立她为皇太后,给予她几十年的尊敬,在她逝世时还不顾自己的身体虚弱,坚持为她守灵。
这位皇后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沉迷于权力之中,在权力的诱惑之下始终十分冷静。帝王在离开皇宫,外出巡视之时突然逝世,在这之前帝王并没有下达过明确的确立继承人的旨意。也就是说,作为皇后,她完全有机会趁机扶持自己的儿子登上帝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主动提出了要扶持被帝王看好的,前皇后的孩子,登上了帝位,并要自己的儿子悉心辅佐这位兄弟,帮助他稳固自己的地位。这么做不仅避免了一场争位的腥风血雨,还使自己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普遍敬重,可谓是百利无害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