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茫茫星空他最先找到了一颗叫做“中华”的行星
张钰哲
在天空中,有一颗小行星的名字叫“中华”(China),这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天文学者发现的。那是1928年11月22日夜,美国叶凯士天文台,那个中国小伙子激动到落泪;因为两年以来,他一直在星空中苦苦地追索着的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在那一天终于被他定格在镜头中。
他的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被编号为第1125号小行星。依照国际惯例,他有权为它命名,于是、他把这个新行星命名为“中华”。当时的那个小伙子叫做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出生在福建闽侯县城,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都是他创造的。如:1941年9月21日,他组织了中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当时,正处战争时期,但张钰哲不惧危险,组织了日食观测队,观察地点选在了甘肃临洮。
这可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日食观测。因为他们从昆明出发,要途经3000公里。他们沿途遭遇了多次的日军空袭,日食发生的当天,国民党军队还特别派遣了一个高射炮兵团进行护卫,20余架战斗机也在空中待命,准备随时拦截可能出现的日机。
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和日食过程。张钰哲摄
张钰哲工作照
在这次观测中,张钰哲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当时的《中央日报》,将其与“明朝嘉靖二十年之日全食后,名将戚继光曾建立剿灭倭寇之殊功”做了对比,称其为“抗战接近胜利之预演”。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到紫金山天文台视察,看到了张钰哲拍摄的我国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时,回忆起来了那次日食,并点头称赞说“很好,很好。”
解放后,张钰哲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并于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在之后的1953年春节日偏食现象发生时,张钰哲带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广播演讲。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科普活动。
当时,国人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匮乏,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都被赋予各种神秘的含义。
张钰哲还曾利用天象,确定了武王伐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商衰周兴的转折点,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但史书上没有准确的年代记录。记录这场大战的最早文献《尚书·牧誓》说“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
在围绕这场战争的记录中,《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有“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的内容。
1977年,张钰哲开始研究哈雷彗星的运行轨迹,将我国历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加以分析考证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话,“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58年中国科学院老学部委员张钰哲(右4)参加苏联科学院的行星天文学会议
张钰哲
张钰哲根据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的出现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前1057年3月7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这年的头3个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与《淮南子》记载相同。
同时,在那次哈雷彗星出现时,木星恰运行在张宿中(张宿,古代二十八宿之一),正当鹑火(鹑火,中国古代十二星次之一),这也与《国语·周语下》所说的“武王伐殷,岁在鹑火”相合。张钰哲的这个研究成果对于“武王伐纣”发生年代的悬案提供了重要线索。
张钰哲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获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先后发现10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小行星。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宣布将1976年10月23日由美国哈佛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
张钰哲一直担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在他领导下,紫金山天文台成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并蜚声国际。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在南京病逝。此去数十年,如去愿张先生安息!
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是什么?
1928年11月22日,旅居美国的学者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旧星空图上没有的小行星,临时编号1928UF,最后证实,这是一颗从未被人发现的小行星,这是第一颗亚洲人发现的小行星。
为表示对远隔重洋的祖国的怀念,张钰哲把它取名为“中华”这是个地道的“国货”,为中国小行星研究工作打响了第一炮。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大光荣记载。
张钰哲在美国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由于当时没有较大的天文望远镜来作长期跟踪观测,后来便一直没有找到它的下落,仅作为似曾相识的小行星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1949年后,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在张钰哲台长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小行星的观测工作,终于在1957年10月30日,从万千繁星中找到一颗与1928UF轨道相似的小行星,正式编号1125,并命名为“中华”。后来,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又观测到800多颗新的小行星,其中40多颗获得了正式编号,并被赋予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如1125中华、1802张衡、1888祖冲之、2045北京小行星等。
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是哪一年?
展开全部
中华号小行星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1928年,年仅26岁的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留学。他非常喜爱天文观测,经常通宵达旦地拍摄小行星等天体的照片。当年11月22日,张钰哲在用60cm返光望远镜拍摄的一张底片上,意外地发现多了一颗短条状的星象。他连续对它追踪观测了一个多月,在计算了这颗新天体的精确位置和轨道根数以后,证实了这是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当时国际小行星中心请张钰哲为它命名,为了表达对远隔重洋的祖国的怀念,他把它取名为“中华”。中华号小行星在星表上编为第1125号。
在此之前,小行星的发现一直为欧美国家所垄断,虽然139号小行星是1874年在中国北京发现的,它的名字“九华”也是清朝皇帝所“赐”,但它的发现者却是美国人华生。所以,中华号小行星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解放后,在张钰哲领导下,紫金山天文台在20多年间,进行了5000多次小行星观测,陆续找到的小行星达400多颗,并算出了其中100多颗的运行轨道,有24颗已经在国际上得到正式编号和命名。国际上为了表彰张钰哲的贡献,已把美国近年发现的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
1125的关于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1928年10月25日,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在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获得临时编号1928UF,后来获得永久编号1125。张钰哲将它命名为“China”(中译中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没有及时跟踪这颗小行星,导致1928UF失踪。1957年10月30日(北京时间31日),张钰哲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小行星一颗,得到临时编号1957UN1。经研究,发现1957UN1的轨道与丢失的1928UF很像,但最终发现不是。经张钰哲同意,将永久编号1125授予了新发现的1957UN1。
张钰哲逝世后,1986年,C. M. Bardwell和S. Nakano各自独立地将小行星1986 QK1认证为1928UF,失踪多年的“真正的1125”终于被找到了。但是由于1125已经被授予1957UN1,不能更改,所以国际小行星中心为1928UF授予了新的永久编号3789,这颗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Zhongguo”(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